做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1月20日,大寒。吳孟超院士、吳佩煜教授追思暨安葬儀式在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舉行。吳佩煜教授是吳孟超院士的愛人,兩人一個是肝膽外科專家,一個是婦產(chǎn)科專家。當天上午,他們一同被安葬在上海福壽園東園——風荷園。
1941年,他和她是昆明郊區(qū)同濟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一件親手織的毛衣拉近了彼此的距離;1943年,他們雙雙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只因她說學醫(yī)好,工程建設是對國家有貢獻,學醫(yī)對人類更有貢獻。
在愛人的支持和相伴下,吳孟超將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的醫(yī)學事業(yè)——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主刀16000多例手術、救治近20000名患者、97歲仍奮戰(zhàn)在無影燈下……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吳孟超走完了他99年的傳奇人生。
安葬儀式現(xiàn)場莊嚴肅穆,吳孟超院士、吳佩煜教授骨灰盒上方疊放著兩面鮮紅的黨旗,前方則是一面用鮮花拼成的黨旗。旁邊顯眼位置安放了“17606”這個數(shù)字,代表著被命名為“吳孟超星”的17606號小行星。
現(xiàn)場播放了吳孟超生前留下的珍貴影像。視頻中,吳孟超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我非常慶幸自己當年的四個選擇:選擇回國,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選擇從醫(yī),我的追求有了奮斗的平臺;選擇跟黨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選擇參軍,我的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如果說有什么成功秘訣的話,我這幾條路走對了,就是秘訣?!?/p>
追思會現(xiàn)場燈光暗下,一束燈光打在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沈鋒教授的身上。
“沈鋒,最近怎么樣,學科上有什么好消息嗎?”這時吳老的聲音傳了出來。聽到吳老的聲音,沈鋒的眼眶紅了。
作為吳孟超的學生,沈鋒這些年一直將研究方向聚焦于肝癌治療上。他聲音顫抖道:“吳老,您曾經(jīng)說過,唯有立足科技前沿,弘揚科學精神,投入到自主創(chuàng)新的實踐中去,才能直面我們頭頂?shù)臓N爛星空。在您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建立了國際首個肝內膽管癌的個體化分期標準,取得國際領先的遠期療效;提出用預測微血管侵犯進行肝癌治療選擇的全新策略,包括肝切除具體方法技術的選擇等,有效提高了治療決策的科學性;同時,建立了肝癌術后復發(fā)防治新技術方案……”
“吳老,我們會在您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在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踏踏實實,兢兢業(yè)業(yè),一步一個腳印地搞好臨床診療和研究,爭取做出無愧于您關心和期盼的成績!”他說。
“隨意,醫(yī)院現(xiàn)在怎么樣,安亭新院那邊發(fā)展得怎么樣了?我好想回去看看呀!”吳老的聲音再度傳出。
安亭新院就是第三附屬醫(yī)院安亭分院,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就坐落在這里。作為吳孟超早期的秘書,第三附屬醫(yī)院儀器科主任劉隨意流著淚,給大家講述了吳老寄托在安亭新院上的夢想。
2006年春天,已84歲高齡的吳孟超聯(lián)合其他6位院士向國家有關部委呈送報告:“我們建議,以‘兩彈一星’和神舟六號攻關精神和運行機制為榜樣,組成打破部門界限、學科界限的肝癌攻關協(xié)作組……”安亭分院和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應運而生。
那一年,吳孟超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醫(yī)學家。10多年后,躺在病床上,吳老最關心的還是安亭分院的建設發(fā)展。他說:“等我病好了,我要住到分院去?!?/p>
“吳老,您兩個院區(qū)的辦公室都給您留著呢,想回來就回來看看吧,我們都很想您……”劉隨意聲音顫抖。
吳老多年來帶過的學生代表也來到了現(xiàn)場,他們手捧蠟燭送吳老最后一程。
這時,吳孟超的聲音再度傳出:“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得醫(yī)藥是有窮盡時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p>
“今天,我們也要接過吳老的‘手術刀’!”聽說吳孟超院士20日安葬,剛剛參加完考試的一位青年學員含淚說道。
大寒,二十四節(jié)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寓意著新的開始。首尾相接,周而復始。吳老,將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扔進太平洋的夢想,您已后繼有人!(張強 王澤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