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冰雪運動這樣一路走來
我國是什么時候和冰雪運動結(jié)緣的?在古代中國,人們會進行哪些與冰雪有關(guān)的活動或游戲?里面蘊含怎樣的文化理念?來來來,讓我們進入“時光隧道”,了解古代中國冰雪運動的故事吧!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林繼富
我國冰雪運動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xiāng)的墩德布拉克河谷東側(cè)坡面巨石洞穴的巖畫上留有原始先祖滑雪狩獵的場面。該畫面記錄的冰雪運動為舊石器時代晚期?,F(xiàn)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xiāng)仍然流傳著“滑雪長調(diào)”,與此相關(guān)的還有滑雪狩獵得故事和歌謠。
被認為是最早彩繪人類滑雪形象的巖畫 許彬 攝
隋唐時期,雪上活動的文獻記錄更為清晰,并且主要是冰雪游戲。這一時期對“滑雪板”材質(zhì)、形制、滑雪技巧有了詳細記載。《隋書》記載,大興安嶺“射獵為務,食肉衣皮”的室韋人,就因“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唐朝《通典·邊防》記載隋唐時期的“拔悉彌”等族群“以木為馬,雪上逐鹿”,這意味著室韋人、拔悉彌人已掌握相當于現(xiàn)在雪橇的滑雪技巧。唐代詩歌中多有借冰雪游戲和冰魂雪生活抒懷的作品,唐代杜荀鶴的《送僧赴黃山沐湯泉兼參禪宗長老》中的詩句“野老禱神鴉噪廟,獵人沖雪鹿驚林”描寫了獵人雪中打獵的情景。這些記載都說明了我國早期冰雪運動與北方游牧民族生產(chǎn)生活實踐息息相關(guān),反映因地制宜、適應自然的先民智慧。
阿勒泰地區(qū)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供圖
來到宋元時期,以雪為主題的多項娛樂活動較為頻繁。“臘雪煎茶”“塑雪獅”成為當時人們的冬日樂事。北方冰雪運輸史人們口生得手段,在此基礎上演化成“雪橇”運動,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記載:“信安、滄景之間……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p>
進入明清時期,冰雪運動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已普遍開展。明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凌床”又稱為“拖床”,此時已經(jīng)發(fā)展成宮廷、民間都喜歡的冰上運動。清代康熙年間,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冰上打球詩》記載冰上娛樂活動,其一:“青靴窄窄虎牙纏,豹脊雙分兩隊園,整潔一齊偷著眼,彩團飛下白云間。”其二:“萬頃龍池一鏡平,旗門回出寂無聲,爭先坐獲如風掠,殿后飛迎似燕輕。”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冰嬉運動達到頂峰。乾隆曾在《新正瀛臺小宴御前藩王大臣及漠咱帕爾》中寫道“千群尚可冰嬉試”,描述了當時“冰嬉慶典”的氣勢恢宏與盛大場面,千人競相速滑,景象十分壯觀。
眾人簇擁處是皇帝華麗的冰床
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故宮博物院收藏兩幅《冰嬉圖》是宮廷畫家根據(jù)當時宮廷冰上運動繪制,真實形象記錄當年清宮冰上運動和皇帝觀看比賽的場景。乾隆帝撰《御制冰嬉賦》,認為“冰嬉為國制所重”,其詩注稱“國俗常有冰嬉之典”,于敏中在《日下舊聞考》中記載“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云”,冰嬉成為清代國俗。這種“國俗”活動在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得百姓喜愛,《燕京歲時記》記載:“冰鞋以鐵為之,中有單條縛于鞋上,身起則行,不能暫止。技之巧者,如蜻蜓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贝藭r的冰靴制作技藝高超,滑冰者在冰上的動作花樣翻新,變化多端。
冰嬉作為國俗,源于明朝女真族首領(lǐng)努爾哈赤,據(jù)《滿洲老檔秘錄·冰戲》記載,1625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太子河岸舉辦了冰上娛樂慶典活動?;顒觾?nèi)容有冰球、冰上射箭、跑冰戲以及各種樣式的冰上游戲等。
壯觀的轉(zhuǎn)龍射球項目
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清朝皇宮和民間百姓均喜歡“冰嬉”,其不僅作為娛樂活動,同時還是重要的軍事訓練項目?!洞笄鍟洹酚涊d,皇上每年挑選“善走冰”的官兵進行訓練,并且設立有“技勇冰鞋營”的兵種類型。
?。ㄕ?光明網(wǎng) 董大正)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冬奧有我·我的冬奧故事】張家口——兩代人的青春交匯于這座冬奧之城
- 【冬奧有我·我的冬奧故事】從運動員到志愿者 不變的是對體育的熱愛
- 【冬奧有我·我的冬奧故事】以不同的志愿者身份 譜相同的冬奧之歌
- 浙江橫店片場春節(jié)“不打烊” 超60個影視劇組在拍
- 粵港澳臺美術(shù)作品聯(lián)展 紀念嶺南畫家陳樹人
- 甘肅收藏家捐贈4000多件藏品:包含鄭板橋等諸多名家作品
- 浙江橫店片場春節(jié)“不打烊” 超60個影視劇組在拍
- “中國味 國際范” 北京冬奧會交響組曲《冰雪相約》 世界首演拉開序幕
- 北京冬奧會交響組曲《冰雪相約》用音樂為盛會添彩
- 呂舟:北京中軸線為何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