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壤塘文化旅游成都行”:千年文化引人入勝
中新網成都8月14日電 題:探訪“壤塘文化旅游成都行”:千年文化引人入勝
作者 單鵬 安源
“壤塘文化旅游成都行”14日在成都文軒美術館正式開展。作為2022年“壤巴拉文旅活動”的子活動之一,這場內容豐富的展覽是探索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非遺文化的一扇窗口。
現場,唐卡、石刻、木雕、藏香、藏毯、藏式陶藝、藏式面具等精美展品以及國家級非遺梵音古樂,以“無聲”或“有聲”的形式,生動詮釋流傳千年、歷久彌新的壤巴拉文化。
走進文軒美術館,清雅醇和、沁人心脾的藏香氣味撲面而來。藏香是藏族民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其獨特的香氣具有提神通脈、調理身心的功效。壤巴拉藏香制作歷史可追溯到2000余年前,目前壤塘縣保留了完整的藏香傳承體系,形成獨特的藏香品類。
在一樓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擦擦”。據非遺傳承人、阿壩州工藝美術師求真介紹,“擦擦”是一種用泥土或名貴藥材制作而成的小型佛像,兼宗教、藝術、文物和收藏價值于一身。陳列柜里的“擦擦”大多為半個手掌大小,顯示出“擦擦”的藝術特點:在方寸之內充分運用雕塑語言呈現獨特審美?!啊敛痢侵叵嘣O計的藏傳佛教藝術留給世間、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精品?!鼻笳姹硎?。
豐富多樣的石刻技藝也是壤塘縣非遺的亮點。壤巴拉石刻色彩鮮艷、線條自然,看到這些精美的石刻作品,“叮當叮當”的“金石交響曲”仿佛在耳邊響起。現場,一張印有“世界現存最完整的石刻大藏經世界紀錄現場認證”的證書也是展品之一。2021年,位于壤塘縣茸木達鄉(xiāng)的棒托石刻公園,收藏約50萬片石刻大藏經通過世界紀錄認證,并被授予WRCA世界紀錄認證證書,確認為世界現存最大規(guī)模的石刻大藏經。
此外,一批視覺上更加“立體”的石刻作品也十分搶眼:有手掌大小的十二生肖,也有寓意健康長壽的壽星與仙鶴;神龍與鳳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黃財神怒目圓睜、莊嚴肅穆。這些作品出自非遺傳承人拉花之手,他的石刻作品講求立體與層次,圖案似乎“脫離”石板呈現在人們眼前。正是利用鏤空技術,石板上的圖案似乎“站立”起來,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展廳二層是壤塘縣近年來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展示。通過圖片與文字描述,壤塘社會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圖景徐徐展開。據了解,2021年壤塘縣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14.34億元,是2016年的1.8倍。近5年,壤塘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7.3億元,實踐創(chuàng)新“文化扶貧”“生態(tài)扶貧”“家居改善”等精準扶貧模式,累計完成39個貧困村退出,2133戶10534人減貧任務。聚焦鄉(xiāng)村“五大振興”,建設中壤塘鎮(zhèn)等鄉(xiāng)村振興試點村鎮(zhèn),持續(xù)改善家居環(huán)境,農村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達75%。
在展廳三層,唐卡撐起了非遺陳列的“半邊天”。在展覽現場,既能看到數百年前、用卷軸裝裱的唐卡作品,也能欣賞到當代藝術家繪制的唐卡,其中就包括一幅長約5米、寬約1米的巨幅唐卡作品。透過唐卡,仿佛能看到唐卡畫師舞動畫筆的場景。
“盛世一筆,萬象輝煌”,是對唐卡藝術最好的概括。作為藏族獨特的繪畫形式,唐卡擁有上千年歷史,題材內容涉及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被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我們還將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繪制唐卡,為更多觀眾‘揭秘’唐卡的制作過程?!比腊屠幕芯恐行母敝魅瘟_海文介紹說。
羅海文透露,舉辦此次展覽的目的是讓源遠流長的壤巴拉文化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我們專程從壤塘運來大批唐卡、石刻等展品,精心安排非遺技藝表演,組織30余名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現場面對面交流。觀眾也可以親身體驗雕版印刷、石刻繪制、民族服飾等非遺項目?!?/p>
近年來,壤塘縣大力實施“文化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對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文化進行扶持,已建成46個非遺傳習所,涵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陶藝、覺囊梵音、傳統服飾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大批民間技藝傳承人重拾技藝,許多逐漸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農牧民身邊,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
“壤塘非遺多次走出四川,在上海、溫州等城市先后進行展覽,收獲了不錯的反響。在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面前,不少藝術家和普通觀眾流連忘返?!比捞量h文化體育旅游局副局長、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澤讓恩波表示,今年的成都展,內容豐富度與藝術性較以往展覽有了進一步提高,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壤巴拉文化。
在澤讓恩波看來,非遺保護與傳承為壤塘發(fā)展帶來的成效是綜合的,“非遺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有2000萬元左右,這對偏遠山區(qū)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非遺還帶動了全縣3000余人就業(yè),并讓許多年輕人通過非遺找到人生目標和施展才藝的渠道。此外,非遺也大大促進了壤塘文旅產業(yè)發(fā)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