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無遠近 萬里尚為鄰
相知無遠近 萬里尚為鄰
——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
王春法
7月10日,中意雙方合作舉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統(tǒng)馬塔雷拉專門向本次活動發(fā)來賀信。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這次“古羅馬文明展”將以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希望“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為契機,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連相通,為中意兩國關系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跨越時空同向而行
文明交流源遠流長
習近平主席2019年3月在意大利《晚郵報》發(fā)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敝袊鸵獯罄际鞘浪J的歷史古國,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而綿延不絕,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學說,制度文明上的科舉取士,工程建設上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都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意大利不僅孕育出輝煌的古羅馬文明,還是文藝復興的搖籃,對西方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留下許多雄壯華美的歷史古跡。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偉大文明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后漢書·西域傳》中就有關于羅馬帝國的明確記載,稱“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羅馬史書也稱中國人身材高大、富有正義感、孝順而長壽?!恶R可·波羅游記》關于中國的系統(tǒng)介紹更是極大激發(fā)了意大利人對于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濃厚興趣。利瑪竇不僅幫助徐光啟等人把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還把“四書”等儒學經典翻譯成拉丁文,對啟蒙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事實充分說明,2000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兩國文化跨越千山萬水,既彼此欣賞又相互影響,為中意兩國培育出互尊互鑒、互信互諒的共通理念,成為兩國傳統(tǒng)友誼永續(xù)長存、不斷鞏固的堅強保障。
文物瑰寶璀璨多姿
古老文明和諧共生
文物記載燦爛文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既承載著本國本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仰,也似一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構成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推動文物交流、讓文物活起來,有利于不同國家和人民加強文化交流,增強彼此理解與信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本次“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通過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503件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向觀眾講述一段跨度長達500年的歷史。從刻畫古羅馬起源傳說的圣壇,到呈現(xiàn)古典時期諸神形象的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從莊重典雅的安吉提亞女神坐像,到強壯健美的赫拉克勒斯休憩像;從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戰(zhàn)象獻納品盤,到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這些精美文物集中呈現(xiàn)了意大利國家級博物館館藏的藝術和物質遺產,講述意大利作為政治和文化統(tǒng)一體的最初形成過程和深厚的多元文化歷史根基。展覽展示了從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對塑造當今意大利的領土和文化特征的重大意義,傳遞了和平統(tǒng)一與發(fā)展的理念,實證古羅馬文明起源,向廣大中國觀眾展示了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
展覽分為“族群的記憶”“語言的流變”“諸神的崇拜”,以及“羅馬的擴張”“城市的規(guī)劃”“信仰的演變”“凱撒的后裔”等11個主題單元。前4個單元從社會、語言和宗教的多元視角展現(xiàn)羅馬統(tǒng)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馬賽克現(xiàn)象”。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森林之神西爾瓦諾斯的圣壇,刻畫了母狼哺育雙胞胎的神話故事,再現(xiàn)了古羅馬文明的起源。圣壇上繁復的裝飾,將羅馬民族具有神祇血脈的主題同戰(zhàn)神瑪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結合聯(lián)系起來,展現(xiàn)了羅馬人神話中的祖先,以及其所象征的忠貞與和諧。
展覽中精美豐富的隨葬品,通過突出各個民族在墓葬等方面的不同習慣,展示不同族群喪葬習俗及其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觀和崇拜信仰。雙勇士之墓的隨葬品印證古羅馬文明的兼收并蓄。在古羅馬文明中,伊特魯里亞人的影子隨處可見。伊特魯里亞文字傳到意大利,構成了羅馬拉丁文的起源;希臘神話中的神靈通過伊特魯里亞人來到羅馬,和羅馬信仰的傳統(tǒng)神靈相融合后,形成了希臘羅馬神話。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意大利柱式建筑、戰(zhàn)爭勝利后的凱旋式也被伊特魯里亞人引入羅馬。雙勇士之墓是人們?yōu)橐獯罄喜坷f洛的兩名男性精英舉辦的葬禮,他們安葬在同一座大型墓葬內。隨葬品種類豐富且珍貴,同時還出現(xiàn)了具有典型伊特魯里亞—羅馬步兵風格的頭盔,充分反映出羅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間的頻繁接觸和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伊特魯里亞為代表的不同族裔、語言和文化群體在這里通過對話求同存異,經歷沖突、融合與雜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古羅馬文化。
展覽展示了刻有不同銘文的石碑,如神圣的法律或法令,讓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語系同化過程中的原始特征。隨著羅馬政治大統(tǒng)一,前羅馬時代各民族的語言和書寫體系逐漸消亡。
正如意大利半島上的族群使用不同的語言一樣,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信仰差異,不同族群崇拜不同神靈,構成一個復雜而清晰的世界。母親像、安吉提亞女神坐像、赫拉克勒斯休憩像等眾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對比中呈現(xiàn)出希臘至羅馬諸神的差別與特點,反映出背后的社會和哲學背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獨特的歷史線索,啟發(fā)人們探索人類藝術的起源。
赫拉克勒斯自古以來就是意大利、伊特魯里亞和拉丁地區(qū),以及大希臘地區(qū)崇拜的神祇。他護佑著社群生活中的貿易、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等,備受意大利人尊崇。許多意大利圣殿發(fā)現(xiàn)的獻納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銅小雕像,充分證明對他的崇拜廣泛存在。在埃爾科勒·庫里諾圣殿發(fā)現(xiàn)的精雕細琢的青銅像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件。它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3世紀,是希臘雕塑大師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4世紀)的仿品。
展覽隨后以6個單元,按照時間順序展現(xiàn)了古羅馬共和國擴張期間,特別是從布匿戰(zhàn)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羅馬如何經過一系列重大歷史變革而進入一個地理、政治和文化統(tǒng)一體的進程。展覽通過代表性文物,全方位展示了當時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和社會現(xiàn)實,包括羅馬通過征戰(zhàn)和結盟而實現(xiàn)的版圖變化。
展覽展示了羅馬政治和文化變革在行政方面的體現(xiàn),以及土地開發(fā)、城市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立情況等,呈現(xiàn)出古羅馬時代城市規(guī)劃的變遷。建城儀典浮雕是一幅大型敘事浮雕的殘跡,描繪了耕作場景,浮雕的其他部分業(yè)已遺失。浮雕上一對耕牛套著挽具,頭戴飾帶并涂有三角形的額前紋,一個身穿古羅馬短袍、頭戴花冠的人正牽引著它們。另有一人同樣著短袍緊隨其后,左手舉起犁刀以防破壞耕地,右手示意其他人繼續(xù)前行。他的右邊跟著4個身著寬袍的男人,可能是當?shù)氐男姓倩蛏鐓^(qū)的要人。圖像再現(xiàn)了通過犁地劃定一座新建城市邊界的儀典場景。
展覽展示了新的文化、行為和藝術“模式”與羅馬—意大利地區(qū)古老傳統(tǒng)習俗相結合的歷史圖景。奢華物品、肖像和新時代的圖像,是反映文化統(tǒng)一趨勢的重要表現(xiàn)。奧古斯都新文化政策的滲透影響,意大利半島緩慢而持續(xù)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標準化與統(tǒng)一化進程,兼容各民族的傳統(tǒng),均被納入包羅萬象的Tota Italia(統(tǒng)一的意大利)這個概念中。
公元前32年,在屋大維的帶領下,意大利半島實現(xiàn)了首次政治大統(tǒng)一,羅馬從此進入和平發(fā)展的嶄新時代。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頭銜,這個稱謂從此成為他名字的一部分。奧古斯都統(tǒng)治的時代也成為古羅馬的黃金時代。我們可以從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一窺這位“第一公民”的公共形象,即虔誠執(zhí)行祭祀職責的羅馬人。他頭上覆蓋的頭巾是托加長袍的一部分,由奧古斯都重新引進以作為道德純潔的象征。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們熟知的那對招風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體現(xiàn)。歲月的痕跡如額頭的皺紋和凹陷的雙頰被刻意削弱,以賦予這件作品莊嚴的永恒感。
展覽的最后一單元是專為中國觀眾展示的古羅馬貨幣,見證了羅馬歷史的轉折,多維度體現(xiàn)了貨幣生產、發(fā)展、流通等因素對文化發(fā)展的深刻影響。
攜手合作增進友誼
互利共贏共創(chuàng)未來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最具國際共識性和傳播力的平臺。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全國博物館行業(yè)發(fā)展的領頭雁,認真履行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通過創(chuàng)造性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努力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21家博物館及國內17家博物館合作,聯(lián)合舉辦了“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以跨文化的視角和全新的理念,系統(tǒng)介紹13至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之間悠久綿延的文化藝術交流故事,充分展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201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進一步彰顯了中意兩國政府聯(lián)袂保護文物的堅定決心,充分反映了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共同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現(xiàn)實可能,成就了兩國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是中國與意大利博物館界緊密合作、交流互鑒的又一里程碑。本次展覽選題宏大,敘述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整個意大利半島實現(xiàn)政治和文化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不僅展現(xiàn)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樣性、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也彰顯了奧古斯都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后國泰民安、文化繁榮發(fā)展的盛況。
本次展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文化交流帶來嚴重沖擊背景下,中意兩國攜手打破疫情隔阻、踐行博物館時代責任的有力行動,彰顯了文化在艱難時刻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促進和平穩(wěn)定的巨大力量。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疫情以來第一個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展覽。由于意方沒有派博物館人員來京護送文物及進行現(xiàn)場點交布展,我們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第一次嘗試視頻點交,由國博借助視頻會議平臺與對方連線,雙方工作人員通過鏡頭共同檢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館人員的指導下,把珍貴文物擺放到展臺上,并進行加固。全部系列的復雜工作均通過線上溝通,充分體現(xiàn)出意大利文博界對國博專業(yè)水準的信任。中意兩國間有6小時時差,國博策展團隊和國博文保院修復團隊精心配合,每天下午3點至午夜12點進行點交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整整工作8天,出色完成了點交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與意方工作人員在增進業(yè)務交流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友誼。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以中、意、英三種文字呈現(xiàn)展覽內容。這是國博近年來充分發(fā)揮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作用,積極推動展覽國際化、觀眾多元化的又一例證。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一經推出,即受到廣大觀眾的由衷喜愛。我們深切感受到東西方古老文明之間的惺惺相惜,深切感受到中意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衷心希望本次展覽能夠作為見證中意兩國友好關系根深葉茂、歷久彌新的時代物證,在促進中意民心相通方面更好地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為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ㄗ髡邽橹袊鴩也┪镳^館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