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中,如何護古建筑“周全”
◎實習記者 李詔宇
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擁有數(shù)量繁多的古建筑。盡管近年來在文物建筑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但在龐大的“分母”面前仍稍顯不足。及時發(fā)現(xiàn)并修復古建筑在自然災害中遭受的損害依然面臨挑戰(zhàn)。
2月6日發(fā)生在土耳其的兩次地震引發(fā)全球關注。歷史悠久的土耳其擁有眾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此次的土耳其地震除了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也對當?shù)丶訚蔡┢粘潜ぁ⒁崆逭嫠碌葰v史悠久的知名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曾經雄偉的古建筑在強震的作用下僅余斷壁殘垣,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這并非孤例。此前我國的汶川地震中,二王廟、姜維城古遺跡等古建筑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2022年,我國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在火災面前也被燒得只剩骨架。
此次土耳其地震再次提醒我們,古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面前十分脆弱。我們需要加強保護措施,在自然災害中,護古建筑“周全”。
古建筑更易受自然災害破壞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中,有近2000年歷史的加濟安泰普城堡位于震中附近,在地震中嚴重受損——不僅部分堡體在地震中坍塌,城堡旁邊的擋土墻也多處倒塌,環(huán)繞城堡的金屬圍欄更是被震得七零八落。距離震中約160千米的耶尼清真寺也未能幸免,其主體建筑的圓頂部分幾乎全部坍塌。
古建保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指出:“加濟安泰普城堡和耶尼清真寺的建筑結構形式均為抗震性能較差的砌體結構。這種結構正是導致二者在地震中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
周乾介紹,西方古建筑的結構形式多為砌體結構,也就是以磚石結構為主,將磚石作為核心承重材料的結構形式。由于西方古建筑的磚石塊體之間采用砂漿連接,而砂漿本身的抗外力強度較差,因此其抗震性能很差?!按送?,地震作用多以水平向為主。在水平向的地震作用下,連接磚石塊體的砂漿很容易松散,導致磚石墻體松動、開裂,進而誘發(fā)建筑倒塌?!敝芮f。
我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建筑的核心承重材料為木梁、木柱。其中,木梁負責支撐屋頂傳來的重量,并將重量向下傳給木柱,木柱再把屋頂重量向下傳至地基。由于木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彈性,且我國古建筑結構一般具有榫卯形式連接梁柱、屋架低矮、屋頂厚重等有利于整體建筑抗震的特點?!耙虼?,我國古建筑一般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敝芮f。
“與擁有各項嚴格的安全規(guī)范,在設計、施工和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考慮了防災能力的現(xiàn)代建筑相比,我國古建筑主要存在規(guī)劃選址和基礎處理準備相對不足、施工砌筑工藝相對落后、無法兼顧強度和韌性等特點?!北本┙ㄖ髮W古建筑專業(yè)副教授齊瑩表示。
齊瑩指出,我國的木結構古建筑重在通過選址預防災害,例如通過選擇較高的地勢防洪澇、利用各種微地形防大風等——這些措施預防日常災害有余,但面對劇烈的洪水等能造成突發(fā)高能量破壞的自然災害時則相對不足。
除此之外,我國木結構古建筑往往在強度和韌性之間有所取舍,不能兼顧?!耙驗闃淠旧L相對較快且可替換等特點,木材在部分地區(qū)也被用作犧牲性材料?!饼R瑩說,“我國古人通常采用局部更換木構件等方式來保養(yǎng)、延長古建筑壽命,而非類似西方大教堂建造的‘一步到位’的方式?!?/p>
古建筑保護面臨諸多難點
周乾介紹,近年來的地震對我國的古建筑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相關震后現(xiàn)場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木結構古建筑的典型地震損害形式為地基破壞、節(jié)點拔榫、梁架歪閃等?!拔覈沤ㄖ艿降卣饟p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地震烈度過大、古建筑缺乏及時有效的維修保養(yǎng)、建筑施工質量較差、磚石材料抗震性能差等?!敝芮硎?。
除了地震之外,洪澇、大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同樣會對我國古建筑造成巨大的損害。那么,目前我國的古建筑保護面臨著哪些問題與難點?
“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國古建筑保護的第一個難點是古建筑數(shù)量繁多,建筑類型多種多樣?!饼R瑩表示。
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擁有數(shù)量繁多的古建筑。盡管近年來在文物建筑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但在龐大的“分母”面前仍稍顯不足。及時發(fā)現(xiàn)并修復古建筑在自然災害中遭受的損害依然面臨挑戰(zhàn)。
與此同時,我國古建筑種類繁多,我國常見的古建筑以木構建筑為主,包括傳統(tǒng)民居、宗教廟宇、宮殿、園林等多種類型?!俺顺R姷哪窘Y構古建筑之外,我國還有大量的磚石佛塔、石窟寺、古橋梁等其他建筑結構形式的古建筑?!饼R瑩說,“石窟寺等其他建筑結構形式的古建筑,在材料、結構體系上與木結構古建筑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客觀上為在自然災害中保護我國的古建筑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此外,目前在補充和完善古建筑修繕的技術規(guī)范方面,我國任重道遠。”齊瑩補充,“在自然災害面前,古建筑保護的技術規(guī)范主要可以分為規(guī)范性文件與行業(yè)標準兩種?!?/p>
國家文物局于2018年發(fā)布了《古建筑修繕項目施工規(guī)程(試行)》,對古建筑的修繕提供了規(guī)章制度的指引?!靶袠I(yè)標準主要集中在不同歷史遺存的材料維修及加固上,應對突發(fā)災害的文件較少?!饼R瑩說,“隨著老化損毀古建筑修復加固工作的陸續(xù)完成,文物保護的關注點也要從修復加固轉向更有前瞻性的方向?!?/p>
多手段助古建筑“延年益壽”
面對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減輕甚至避免古建筑受到損害?如果這種損害已經發(fā)生,我們又該基于何種原則,對受損的古建筑進行修復?
在齊瑩看來,做好預防工作是第一步。
“早在2005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就已經加入了關于遺產監(jiān)測的內容,讓‘災前預防優(yōu)于災后修復’成為人們的共識?!饼R瑩表示,“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提出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針對文物建筑,從規(guī)劃、設計到監(jiān)測、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前瞻性設計,盡可能地讓各種預防手段更好發(fā)揮作用?!?/p>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通過評估濕度、風力等各種環(huán)境影響要素,進行文物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古建筑本體病害測繪,形成相關風險危害檔案?!饼R瑩說。針對不同的古建筑,需要監(jiān)測不同的環(huán)境影響要素。例如,針對大足石刻這一石刻古建筑,應該重點監(jiān)測降水量和空氣濕度的變化;針對應縣木塔這一木結構塔形古建筑,則需要重點監(jiān)測風力的影響。參考充分評估環(huán)境影響因素后形成的風險危害檔案,古建筑保護部門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在各種自然災害中保護古建筑。
周乾指出,我國古建筑歷史悠久,在長時間風、雨、雪等自然因素或屋頂重量、人員干擾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多種結構病害,需要及時進行維修保養(yǎng)。與此同時,還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修繕加固,提升建筑施工質量、改善磚石材料性能,讓古建筑“延年益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對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即古建筑維修后,在材料、構造組成、施工工藝等方面應盡量與維修前保持一致?!闭劦阶匀粸暮Πl(fā)生后古建筑的修復問題,周乾表示,“如果因為原有材料破壞嚴重,無法滿足正常使用或受力要求,則可以選取同材質、尺寸的新材料用于修復,同時予以標記說明。”
(實習記者都芃對此文亦有貢獻)
《科技日報》2023年2月24日第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