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公里,度量建都870周年的京城
人類的科學和藝術都很重視“對稱性”。對前者而言,對稱與守恒密切相關;對后者而言,對稱往往意味著秩序和平衡。
中國古代的都城設計,偏愛“中軸對稱”。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商初都亳城已有南北中軸線。春秋戰(zhàn)國的古城晉侯馬、燕下都、趙邯鄲等,都有了在中軸線上建宮室、兩側布街道的規(guī)劃。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至今留存著中軸對稱的風格。首都北京的中軸線尤為典型,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它長7.8公里,“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
2011年,北京市啟動了中軸線申遺工作。10年后的一天,圖書編輯張茜收到了一組文稿。北京東城區(qū)角樓圖書館長期舉辦面向公眾的文化講座,主講人不乏各領域名家,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和角樓圖書館整理了一些講稿,希望結集出版。
這些文稿主題豐富,張茜讀著讀著,一條清晰的“脈絡”浮現(xiàn)出來——北京中軸線。正如北京城以這條線為“脊梁”鋪展開來一般,張茜也圍繞著這條線,挑選出與之相關的9篇文稿,編輯成書,以中軸線文化淵源開篇,“統(tǒng)領”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筑天安門、前門、鐘鼓樓等。
4月21日,由團結出版社出版,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北京東城區(qū)圖書館編著的《北京中軸線史話》在東城區(qū)景山市民文化中心舉辦新書分享會。
“這9篇文章的作者,有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可以說是6代北京人情懷的結晶。”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勾超在新書分享會上特別提到。30后作者包括北京地理學會原副理事長朱祖希、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閻崇年、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原所長鄭毅。40后作者、北京天壇公園原總工徐志長,在天壇工作了40多年,多次陪同中外元首參觀天壇。在他眼中,天壇建筑群每一根立柱、每一片石板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
編輯書稿的過程中,張茜會被作者的學識和文字觸動,“比如鄭毅老師寫鐘鼓樓,邏輯特別清晰,事兒說得特別明白,這就是大家”。
面對如此專業(yè)的文本,作為責編,張茜必須小心翼翼。文稿是用講稿錄音整理而來,難免出現(xiàn)轉錄錯誤。張茜專門找論文、翻專著,反復比對文稿中涉及的大量年份、地名、建筑名、專業(yè)詞匯、古代詩文等。實在弄不明白的,就去請教作者。
她所在的出版社,西邊就是故宮。她和同事常在周圍遛彎,經(jīng)過東華門、午門、中山公園,但“對這些地方?jīng)]有什么特別的認識”。如今,遛彎的場景沒變,但她時常感覺,“了解了它們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軸線史話》特意將新書分享會的時間,定在4月21日,這一天,是北京建都870周年。1153年4月21日,海陵王完顏亮詔告,“大金自本日起遷都燕京”。此后,北京開始承載都城的功能,內(nèi)城設計經(jīng)過元明清三個朝代,形成如今的“凸”字形。北京城中軸線,肇始于元代,形成于明代。
在勾超看來,沒有北京城就沒有中軸線,而中軸線“完美”了北京城。穿越數(shù)百年的歷史,這條線依然活躍,7.8公里不是它真正的生命“長度”,向北,它穿起亞運、奧運建筑群;向南,它抵達大興機場。天安門廣場曾是封建帝王的宮廷廣場,如今,它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標志——中軸線像脊梁,深入這座城市的發(fā)展脈絡和歷史變革。
“縱觀800年,云游中軸線?!惫闯偨Y說,《北京中軸線史話》是一本簡約但含金量很高的書。他的《中軸線遺聞逸事》一文,也收入書中。書中附一“番外”,是作家郭宗忠寫下的后海生活,文本優(yōu)美,情真意切。
分享會結束時,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在會場最后一排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幾秒鐘以后,人群中開始響起掌聲,有人已經(jīng)認出,老人便是用200萬字手稿為北京胡同作傳的鄭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