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發(fā)現(xiàn)!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再次成功跨坑拼對兩件大型青銅器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今年的主題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今天(10日)上午,由國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在四川成都舉行。在開幕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再現(xiàn)兩件跨坑拼對成功的大型青銅器。
隨著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野外工作的全面結(jié)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內(nèi)整理、保護和修復成為當前三星堆遺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近期以來,利用三維掃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發(fā)掘及文保人員成功跨坑拼對了兩件大型青銅器。
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通高1.589米,由上、中、下三部分構(gòu)成。銅像由2021年三號坑出土的銅頂尊跪坐人像和1986年二號坑出土的銅尊口沿、2022年八號坑出土的銅神獸組合而成。
第一層是體量頗大的一只怪獸,獸昂首挺胸站立,頭部碩大而扁長,長耳,眼角下鉤的“臣”字眼,腦后還披著雄獅般的鬃毛;四肢壯碩,筆直站立,肘部有類似犀牛的披甲褶皺,每足有四個花瓣狀腳趾。尾巴蓬松。神獸頭頂中央站立有一個小型著華麗服裝的青銅人像,體形修長,突目,直立,雙手呈持握姿態(tài),身著斜襟長袍,腳穿云頭鞋,頭戴雙尖冠帽。第二層飾怪獸背部跪坐的人像,銅人像粗眉,大眼。上身著曲折云雷紋長袖對襟短衣,下穿短裙飾眼形紋,雙臂舉于胸前,腰部系帶二周,于身前打結(jié)。雙手似原持一物,頭上戴有下小上大的冠,其上形成方臺,以頂托上面的銅尊。第三層為三段式的折肩尊,尊為高瘦體,肩部至頸部有相間的六條垂龍和垂獸造型的立體附飾。
這組青銅器表現(xiàn)了一個祭臺,塑造了一個祭祀場景。跪在神獸背上的應是巫者身份,跪立是古蜀禮神最虔誠的姿勢。站立神獸頭頂?shù)你~人,或許是象征古蜀王者。巫者頭頂?shù)你~尊具有中原文化風格,尊內(nèi)盛有裝有祭品海貝、玉或者酒。
銅罍尊倒立鳥足頂尊神像,通高2.53米,四部分構(gòu)成。由出自1986年發(fā)掘二號坑出土的銅鳥足人像、2021年三號坑出土的爬龍銅器蓋、2022年八號坑出土的銅頂尊撐罍曲身人像、銅持龍立人像、銅杖形器等部分組合而成。
這是一尊造型別致的復雜組合銅器,主要由銅容器、神像和人像等構(gòu)成。銅器的主體是一位倒立的神像,縱目突出,獠牙明顯,額前與腦后可見成束發(fā)綹。神像的雙手按在方座銅罍的蓋子上,昂首屈身,雙腳朝上,鳥爪形的腳底有鳥形的行云。神像頭上頂著一件銅尊,傘狀花鈕的尊蓋上有垂龍伏臥,龍的后部站著一位頭戴高冠、耳插獐牙、身著禮服、腳穿垂首靴的辮發(fā)人,他雙手持握著一條粗大的杖頭彎曲朝下的龍首杖。
組合銅器的鳥足神像雙眼凸出,縱目突出,獠牙外露,齜牙咧嘴。耳朵別致,額前與腦后可見成束發(fā)綹。神像上身穿對襟服裝,下身穿一件束口短裙。鳥足狀的雙腳尤其引人注目,顯然是神而非人。神像姿態(tài)極為特殊,以雙手為支撐倒立在青銅罍之上,頭頂一件觚形尊,腰身以下的肢體則反向卷曲向上。雙腿肌肉健壯有力,雙足則化為鳥爪形,并緊緊地抓握著一只倒置的鷹首。鷹首以上則為抽象化的鷹身。
這是一座高大的青銅祭壇像。曲身人像呈鳥體獠牙神面姿態(tài)。神壇的主體架構(gòu)是罍型底座和主干觚形尊。尊體飾獸面紋和蕉葉紋,器形與紋飾都具有中原文化風格。神像又彰顯古蜀文化本色,是在中原文化光照下出現(xiàn)的藝術(shù)杰作。
兩件青銅神像均由相對獨立的幾個部分二次鑄接而成,體量巨大,造型復雜且獨特,應為古蜀時代祭祀神像的藝術(shù)形象,既有蜀文化奇特有創(chuàng)造,又體現(xiàn)出中原文化強烈的影響,再次展示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體現(xiàn)出三星堆遺址高超的青銅設(shè)計和鑄造技藝,體現(xiàn)出古蜀時代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跨坑成功拼對文物,證明了祭祀?yún)^(qū)域的幾座祭祀坑的形成年代時期相近,對于明確各坑的考古學年代、祭祀?yún)^(qū)的布局及其性質(zhì)、古蜀人祭祀形式等研究具有重大學術(shù)意義。
(總臺記者 田云華 李朕)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