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為何讓人向往
作者:王鐘的
選擇一條線路,進行一場沉浸式、慢節(jié)拍的Citywalk(城市漫步),日益成為年輕人的旅行新方式。Citywalk的參與者可能是遠道而來的游客,也可能是利用周末時間深度了解自己生長地方的土著,也可能是介于兩者之間、客居于此的大學生、白領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通過參加Citywalk,旅行者得以深度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地理風格,與城市產生深度聯結,感受熱氣騰騰的真實市井生活。
其實,Citywalk并非旅行領域的新概念。在被稱為自助旅行者“圣經”的《孤獨星球》系列旅行指南里,但凡是介紹城市旅行的章節(jié),都少不了一條精心設計的Citywalk路線。作為《孤獨星球》的忠實粉絲,這也是我出門旅行時攜帶它的重要因素。背包里存放一張Citywalk路線圖,仿佛掌握了一把打開城市隱秘之門的鑰匙,那些街頭巷尾的歷史印跡也因此變得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盡管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當下,通過導航軟件查找目的地所在位置、規(guī)劃最優(yōu)線路已經十分便捷,但明白“怎么去”并不等于知道“去哪兒”。相比大眾景點推介,Citywalk的路線設計別具匠心,往往給游客帶來意外之喜。區(qū)別于“特種兵式旅行”,Citywalk的節(jié)奏更加從容。更重要的是,Citywalk通過把小眾目的地串在一起,給游客帶來或溫暖,或感動,或震撼的文化體驗。
當旅行者學會用腳步丈量自己站立的地方,城市的地理肌理和文化脈絡也更加清晰地浮現。比如,在山城重慶,如果不親自在城市里走一走,僅僅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游客就無法充分感受“8D”城市的獨特地理魅力;在福建泉州,巷子里不起眼的古宅、古廟、古塔,可能歷經千年歲月洗刷,只有Citywalk才能把它們隱藏的“知識點”挖掘出來;不管是北京的胡同區(qū),還是上海的“梧桐區(qū)”,Citywalk都讓人看到了大都市里的“小風景”。
Citywalk旅行方式走紅,說明更多人摒棄浮光掠影的打卡式旅行,追求融入個人思考和審美取向的深度游、主題游。如果旅行的腳步僅僅停留于眾所周知的知名景區(qū),盡管也能達到“不虛此行”的效果,但有時難免顯得單調和重復。Citywalk允許旅行者聆聽城市的脈搏和呼吸,觸碰城市最深層的有趣靈魂。
我從來不擔心Citywalk會成為一股風,這是因為在當下這股潮流形成之前,這種旅行方式早已被無數旅行愛好者用足跡反復實踐。令人擔憂的是,當流行商業(yè)文化將Citywalk理解為有利可圖的符號,這個經典概念也可能被誤用、被誤傷。如果缺乏對城市文化地理的深層次了解,只在路線上作生硬植入,就可能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失望而歸。
哪怕你最近沒有出門旅行,只要留意一下身邊,不難發(fā)現“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我在XX等你”的路標。這些句式本來稱得上“金句”,甚至在原創(chuàng)者眼里不乏真摯情感的流露,可如今正因為滿大街的爛俗屢屢被游客和市民吐槽。Citywalk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如此,要避免Citywalk成為廉價復制的產品,必須將思想和溫度貫穿線路設計的始終。
Citywalk不能只有City(城)而無Walk(行走),但只有Walk而無City的Citywalk,在我眼里也是不成立的。盡管在Citywalk的實踐中,有人追求走完全程的儀式感,有的偏愛隨性所至的自由感,但真正的Citywalk都不只是追求簡簡單單地到達,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散步,而在探索城市的過程中,融入每個參與者基于自身閱歷、愛好、價值觀的思考。
Citywalk被更多人認同和向往,也給文旅行業(yè)的升級換代創(chuàng)造契機。今年暑期,景區(q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場景再次回歸,很多人對出門旅行感到“又愛又恨”,傳統的旅行組織方式和經營模式面臨沖擊。設計和推薦值得一去的Citywalk路線,為那些不愿意“隨大溜”的旅行者提供便利,讓更多游客從排隊等待、人潮擁擠、交通堵塞等傳統旅游體驗中解放出來,不僅能讓文旅行業(yè)受益,也能讓城市發(fā)展建設受益。(王鐘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