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與銅管對話 譚盾攜北京交響樂團首演《北京中軸龍脈之鐘》
中新網(wǎng)北京4月8日電 (記者 應妮)古老的鐘聲響起,肅穆地回蕩在北京中軸線上……在國際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譚盾的執(zhí)棒下,北京交響樂團與多位知名藝術(shù)家日前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中軸龍脈的鐘聲》音樂會。譚盾把他對北京中軸線的多年思考與感觸轉(zhuǎn)化成音符,為觀眾呈現(xiàn)“一線一城,中軸龍脈”的當代寫照。
音樂會首先亮相的作品,是譚盾為北京中軸最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北京中軸龍脈之鐘》。他攜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shù)桥_帶來作品的首演。來自故宮的大鐘敲響,肅穆深遠,音樂聲起,銅管奏響深邃的樂章,與此同時,琵琶聲應聲而起,婉約動人,與北交銅管四重奏形成奇特的對話。該作品融合了銅管樂器和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琵琶的特色,動靜相宜,展現(xiàn)北京中軸線的魅力和東方古國的智慧。
“這個作品在我心里就是兩個字:中正。”趙聰如是描述《北京中軸龍脈之鐘》給她的感受,“想象中,北京中軸線這個題材的作品一定非常復雜,但是譚盾大師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大音希聲?!壁w聰說,譚盾讓銅管樂器與琵琶融合的奇思妙想,也讓她十分驚喜,“我想他選擇琵琶,因為形容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是‘金石之聲’,所以琵琶的音色跟鐘聲和銅管是非常匹配的?!壁w聰說,她和北京交響樂團也是老朋友了,北交演奏家的松弛感也很符合她對北京人的印象,這次合作讓她碰撞出新的火花。
談起《北京中軸龍脈之鐘》的緣起,譚盾感慨萬分,他與北京這座城市的緣分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年曾去故宮采風,聽了很多和故宮有關(guān)的聲音。故宮作為皇家的宮殿,氣質(zhì)深厚而磅礴,同時又包含慈悲與深遠,我想一定要有銅管的聲音。”譚盾又想起,當時騎著自行車穿行在胡同里,幽深的感覺和市井氣息讓他想到琵琶這件樂器,于是,他把銅管與琵琶結(jié)合起來,再加入故宮的金鐘,形成中軸線的輝煌樂章。
《北京中軸龍脈之鐘》之后,京劇與鋼琴的雙協(xié)奏曲《霸王別姬》上演。國家一級演員、京劇青衣名家肖迪與荷蘭鋼琴家拉爾夫·林納德·范·達特聯(lián)袂登臺,讓中國國粹與西方樂器之王深度對話,體現(xiàn)了北京文化和戲曲文化在音樂中的創(chuàng)新融合。譚盾介紹,這首作品也表達了他對梅蘭芳誕辰130周年、梅葆玖誕辰90周年的深深致敬。
下半場,青年小提琴家湯蘇珊登臺演繹小提琴與樂隊狂想曲《京韻》。譚盾用一個無調(diào)性主題,與京戲中家喻戶曉的“西皮搖板”對應,演繹出一首當代狂想曲。為音樂會壓軸的是交響詩《馬可·波羅到北京》。在譚盾的執(zhí)棒下,北京交響樂團一氣呵成,讓音樂從遙遠的西方威尼斯來到北京的紫禁城,展現(xiàn)出作品的宏大氣象,呼應音樂會“一線一城,中軸龍脈”的主題。
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表示,很高興有機會與譚盾合作這場音樂會,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北京、了解中軸線。據(jù)介紹,北京交響樂團正在籌劃將這臺音樂會帶到海外,把北京中軸線的音樂演繹給海外觀眾。(完)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