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測評不能充當捕獲消費者的“高級獵手”
據3月22日《工人日報》報道,中消協(xié)對12個互聯(lián)網平臺7類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后發(fā)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yǎng)測”模式,難保公正性。
當下,第三方消費品測評機構在網絡上很受歡迎,其通過對產品進行測評,幫助消費者避坑,并為其選購商品提供消費參考。理論上,第三方評測扮演的應是“黑面包公”的角色,不僅能對商家進行監(jiān)督,倒逼其堅守質量,努力提供優(yōu)質產品,而且能為消費者提供省心省力的消費指南,必要時還可以作為維權憑證之一。
然而,現實“很骨感”。因從業(yè)門檻低、利益誘惑大、監(jiān)管觸角延伸相對滯后等因素,第三方測評機構雖數量越來越多,但“品質”良莠不齊。比如,不少測評機構自設標準,給商品做評級、認證或推薦,難言科學與公正;一些測評機構胡亂測評,有的還受雇于被測評產品的競爭對手,虛假測評、惡意詆毀;有的則“有錢能使鬼推磨”,收了商家“代言費”,以測評名義推銷產品。
高級的獵手往往以獵物的身份出現。公正客觀的第三方測評是一種現實需求,若成了“扮豬吃老虎”、圍獵消費者的“高級獵手”,不僅不能成為消費市場良性發(fā)展的幫手,反倒成了攪亂市場秩序的“幫兇”。
讓第三方測評真正為消費者所用,為規(guī)范市場競爭及秩序出力,必須清理行業(yè)亂象,讓其回歸“第三方”應有的職能定位。比如,有關部門要對測評行業(yè)制定相關標準,建立準入門檻,加強監(jiān)管,引入消費者監(jiān)督和投訴反饋機制;平臺要守土有責,對入駐測評博主與機構盡到管理責任;被第三方測評機構惡意詆毀的企業(yè)要積極維權,釋放“不縱容碰瓷”的信號;對諸如“假測評真帶貨”等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有關部門也應予以追究,以儆效尤。
繁榮的網絡消費空間,需要更多正規(guī)、權威的第三方測評機構。規(guī)范其運營,促其回歸本位,是消費者的期待,也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