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一区视频|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国内精品视频在线九九视频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國內(nèi)

極端天氣頻發(fā)何解

發(fā)布時間:2023-07-17 15: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有些變化以迅猛之勢襲來。

  2020年,澳大利亞的野火燒了半年;2021年,河南省遭遇罕見的特大暴雨,398人因災死亡失蹤;2022年,多雨潮濕的中國南方迎來罕見的干旱,山火頻發(fā),鄰近的大陸上,歐洲也出現(xiàn)了創(chuàng)紀錄的高溫天氣。

  更多變化則是悄悄發(fā)生的。

  沈陽的刺槐、北京的玉蘭、合肥的垂柳,還有桂林的楓香樹,從1963年到2022年這60年,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了1.5天到3.3天。

  位于玉龍雪山東坡的白水河1號冰川,從1982年到2022年這40年間,冰川末端退縮了470多米。

  海水溫度也升高了,有專家說,“已經(jīng)到了海洋生物無法忍受的程度”。此外,它還越來越“酸”了——人類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1/5以上被海洋吸收。

  這些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意識到了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某種變化:氣候變暖已是老生常談,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也越發(fā)頻繁。

  近日于貴州省貴陽市舉辦的生態(tài)文明論壇上,人們探討了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相關的議題。有氣象學家表示,除了極端冷的事件以外,其他極端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基本都呈增加趨勢,比如極端熱、極端強降水、極端海平面的上升。

  未來,會怎樣?

  夏天會越來越長

  四五年前,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孫穎專門做過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變化的研究。

  她知道,未來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會開始得越來越早、結(jié)束得越來越晚,高溫天數(shù)增加、強度變強。孫穎說:“我們研究已經(jīng)證實,未來極端事件會更頻繁,而且持續(xù)時間會長。這從我們科學上有很確切的研究結(jié)論?!?/p>

  但她沒想到,變化來得這么快。

  今年北京的高溫來得格外早,人們抱怨說,沒想到這個端午節(jié)居然在40攝氏度高溫中度過。

  長年生活在北京、做了20多年氣候變化研究的孫穎都感到驚訝。她說:“去年的高溫和今年的高溫都是很不正常的。我們看過大量的資料數(shù)據(jù),去年長江流域的高溫是一場破紀錄的高溫,今年對華北來講也是破紀錄了?!?/p>

  近些年,孫穎感覺,極端事件“一波又一波,這波還沒有分析完、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下一波就又來了”。

  高溫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去年持續(xù)高溫,長江流域干旱嚴重,干旱又加劇了高溫。水流量減少,水力發(fā)電受影響,就連能源大省四川都出現(xiàn)了能源短缺。水資源少了,生活用水、工業(yè)用水受到影響,還出現(xiàn)了嚴重的山火。

  “從2020年到現(xiàn)在,高溫真的常態(tài)化了。”孫穎坦言,“(未來)到底常態(tài)化到什么程度、具體到什么位置,這是以后需要研究的事。”

  而氣候變化,還不止于高溫。

  罕見極端事件會越來越多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到,全球平均地面溫度已經(jīng)比工業(yè)化前升高了1.1攝氏度。

  “全球升溫1.1攝氏度”,這樣的表述可能讓人覺得不足為奇。如果沒有溫度計,人體甚至感受不到1攝氏度的差異。

  但實際上,氣候變化并不會以這樣溫和的面貌出現(xiàn),而是呈現(xiàn)為一次次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IPCC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翟盤茂表示:“極端溫度的升高,大于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p>

  降水也是如此。

  孫穎估計,“溫度每增加一度,大氣持水量會增加7%,意味著極端降水事件增加?!泵绹鴩液Q蠛痛髿夤芾砭盅芯繂T胡增臻引用一篇論文解釋說,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雨滴變大了——小雨滴變少、毛毛雨變少,大雨的次數(shù)變多,“降雨日數(shù)少了,但是一降雨就是大雨”。

  于是,一個英國氣象學家,在有生之年竟然看到英國出現(xiàn)40攝氏度高溫,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近年,非洲、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都發(fā)生過巨大的洪災,在幾小時或幾天內(nèi)降下的雨量相當于此前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量。

  這看似不起眼的升溫,還帶來了其他連鎖反應。

  聯(lián)合國一篇科普文章中寫道:“很多人理解的‘氣候變化’就是溫度升高,但這只是個開頭……氣候變化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嚴重干旱、缺水、火災、海平面上升、洪災、極冰融化、災難性風暴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等?!?/p>

  全球變暖堪稱極端事件的“放大器”。

  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提到,當前每年有244個四到五級的臺風。如果將來溫度提高3攝氏度,每年會有超過300個臺風,同時強度也會增強。

  翟盤茂也表示:“未來極端事件變化與全球變暖幅度緊密相關。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氣候系統(tǒng)的許多變化將進一步加大。隨著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在觀測系統(tǒng)中沒有觀測到的極端事件也可能發(fā)生。越罕見的極端事件,概率增長越大?!?/p>

  氣候災害“吃”掉經(jīng)濟增長

  在“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應對”論壇上,張文建拿出幾張圖表。

  他說,這50年世界各地發(fā)生了2.2萬余起極端災害,其中一半以上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極端天氣、氣候和水相關事件引發(fā)的災害導致200多萬人死亡,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約合30多萬億人民幣。

  張文建指出幾個變化趨勢: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死亡人數(shù)減少、經(jīng)濟損失增加。

  他說,對高收入國家來說,自然災害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巨大;對不發(fā)達國家來說,經(jīng)濟損失總量雖然不大,但是占GDP比重很大,“(有可能)一年GDP增長6%,5%給(自然災害)吃掉了”。

  張文建認為:“最發(fā)達國家依然要警惕減災防災對經(jīng)濟的影響,因為實際損失不小。最窮的國家,給氣象多投點資,投的錢回報至少40%、50%?!?/p>

  世界氣象組織估計,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強熱帶氣旋的比例將在全球范圍內(nèi)增加。這一方面意味著經(jīng)濟損失——對許多國家而言,沿海地區(qū)是最富裕的區(qū)域。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現(xiàn)實威脅——近50年來,亞洲有98萬人死于極端天氣事件,熱帶氣旋是主要原因。

  具體到個人,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西南地區(qū)頻發(fā)山火,當?shù)匕傩毡黄取芭c火為鄰”。而這一現(xiàn)象也并非個例。前段時間孫穎到北美訪問時,一位加拿大科學家告訴她,加拿大的山火活動很嚴重,“在家里都要戴N95口罩”。

  孫穎說:“我們在講極端事件的時候,會提到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暴露度很好理解。脆弱性是比較復雜的東西,同樣的煙霧、大火、高溫,要是有基礎疾病,適應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還有生活條件,如果有空調(diào),應對高溫會好一點、適應能力就強,如果沒有空調(diào),適應能力馬上就不一樣了……”

  出路何在

  1988年以來,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直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類活動對于氣候變化到底有多大影響?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可能”對氣候變化產(chǎn)生影響,第四次報告認為“很可能”,第五次認為“極有可能”。最近這次歷時9年的研究報告出爐,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毋庸置疑”。

  這是全球氣象學家的共識。

  張文建說:“氣候變化的根源,還是溫室氣體排放?!?/p>

  孫穎形容,“(溫室氣體)像蓋了一層厚厚的毯子”。

  而這張覆蓋地球的“巨毯”還在變厚。

  最近幾年,世界氣象組織發(fā)布的溫室氣體公報內(nèi)容如出一轍: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chuàng)歷史新高;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均為溫室氣體)的大氣水平均創(chuàng)下新高。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提到,“溫室氣體的濃度在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平均濃度都達到了歷史最高?!?/p>

  翟盤茂認為:“實現(xiàn)全球碳中和以前,極端事件肯定進一步增加。碳中和以后,進入負排放的階段,才能把溫度提升的幅度降下來,極端事件的頻率可能下降?!?/p>

  而在實現(xiàn)碳中和之前,“至少在未來30年到40年之內(nèi),我們面臨極端事件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大,所以現(xiàn)在不得不做預警預防工作?!?/p>

  張文建表示:“24小時之前對極端事件熱浪、熱帶風暴的預警,可以減少30%的損失。特別是極端事件來臨之前,可以把人員撤出來,減少人員死亡?!?/p>

  除了預報天氣,氣象界也在努力預報極端事件。但張文建提出,在早期預警這方面,應該再往前走一步——不僅把極端事件的預報做得更準,還要講清楚它們對經(jīng)濟社會各個領域發(fā)展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他說:“這中間的差距如果長期存在的話,我們(氣象部門)做的很多工作最后就沒有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價值?!?/p>

  胡增臻說:“澳大利亞氣象局聘請了社會學家來修改他們的報告,我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知道這個事之后也聘請了社會學家,氣候報告的語言很通俗。除了講這些事實讓內(nèi)行人知道之外,關鍵是讓社會大眾知道氣候確實在變?!?/p>

  孫穎認為,目前國內(nèi)的公眾教育還非常匱乏。她說:“那天北京那么熱,還有老太太帶著小孩出去,她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情況,她沒有這樣的意識?!?/p>

  孫穎記得,2021年鄭州下暴雨前,氣象局發(fā)布了很多紅色預警,但許多人沒當回事。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79人死亡,“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下暴雨的時候得在家待著,不要到處溜達,開車的時候別往高速里面或者是比較低的地方去?!?/p>

  這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教訓。

  “跟發(fā)達國家比,我們對災害的校園教育做得少一點。如果現(xiàn)在從學生教起,等到這些人長大了、老了以后,整個社會的科學意識都會有比較大的提升?!睂O穎說。

  而對于現(xiàn)階段要做的低碳、減排,每個個體都有責任,氣象組織也大有可為。

  張文建經(jīng)常分享的觀點是,一個成熟的氣象組織,要既能夠為減災防災作貢獻,同時又能夠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貢獻?!敖?jīng)濟要發(fā)展,沒有新能源怎么辦?這是我們氣象組織能做的更大的方面。”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