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助學金看演唱會被質疑 跟賣不賣慘無關
如果助學金成了一個紛爭源,因“利”生“害”,令人痛惜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大學一名大三學生,申有國家補助金,被輔導員通知刪除去看演唱會的朋友圈。該生把與輔導員的聊天截圖公布在朋友圈中,其中提到“520元不貴啊,我自己賺錢買的”。接受采訪時,該生表示,“我每天只吃一頓飯,不賣慘不能拿助學金嗎?”這些言論引發(fā)爭議。舉報人質疑,作為一名有助學金資格的學生,其不應具備購買明星演唱會門票的經濟實力,而老師要求刪除觀看演唱會的視頻,是想掩蓋對方不具備助學金資格的事實。
對此,據報道,浙江廣廈職業(yè)技術大學工作人員回應稱,經調查核實,當事學生申領國家助學金的資格符合標準。
由此看來,這件事情似乎更多地停留在道德層面,這也就讓指責和申辯有了很大的探討空間。
最近一段時期,接連曝光了幾起類似的助學金紛爭事件,其中不乏同學之間的舉報,甚至“反向舉報”的情節(jié)。說實話,這些新聞讓人看得五味雜陳。助學金的本義在于扶危濟困,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在學校里也能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如果助學金成了一個紛爭源,因“利”生“害”,令人痛惜。
需要認識到一點,現在的貧困生不同以往了,很少有學生吃不飽、穿不暖,可能只是有“好不好”的區(qū)別。換句話說,助學金的雪中送炭功能在弱化,更多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該如何花助學金?拿到助學金的同學,又該保持怎樣的消費觀?要不要約束自己的日常消費?
得承認,對于很多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拿出幾百上千元去買一張演唱會門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咬咬牙、考慮再三的事情。缺乏自主經濟來源的“貧困大學生”,能夠做出這樣的消費舉動,多少也會引發(fā)一些質疑和情緒。
需要提醒的是,通常說來,國家助學金認定方法是按“家庭經濟狀況、日常消費、學習情況、思想品德”等方面進行評定,日常消費是一個參考項。一些學生拿了助學金后,便覺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是不妥的。而在一般人眼中,“家庭經濟困難”,也是和過奢消費相沖突的。
所以,從學生個人的角度講,還是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健康的消費觀,要明確助學金的初衷和分量,把錢花在刀刃上。坦白說,如果真的如當事學生所說,自己每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來買演唱會門票,這也并不是健康的消費觀。
這也提醒教育部門和高校,助學金的發(fā)放和使用,應該有一個動態(tài)監(jiān)控的過程,而不是說學校把資金打到學生卡里,就完成任務了。
一方面,學校要做足前期調研工作,充分摸清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個人的日常消費水平,同時注意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從而達到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助學金發(fā)放之后,可以建立相應的反饋渠道,傾聽其他學生的意見,了解受助學生的后續(xù)使用情況。
另外,助學金的發(fā)放也應該是能上能下的。如果真的在發(fā)放之后,發(fā)現一些學生出現了奢侈消費的舉動,或者在申報過程中有弄虛作假的情況,也可以給予取消資格、收回助學金的處理。
當然,如果對于助學金的評定結果和評定過程有質疑,可以先通過學校和管理部門反映情況,而不是下意識地就去網上舉報。一定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避免由于誤會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須知,舉報,尤其網絡舉報的殺傷力有時是不可控的,一旦形成缺乏事實依據的網暴,只會傷人不利己。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