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4日電(魏晨曦 孔慶玲) 據(jù)諾貝爾獎官網(wǎng)消息,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路易斯·E·布魯斯(Louis E. Brus)和美國納米晶體科技公司科學家阿列克謝·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們在“發(fā)現(xiàn)和合成量子點”方面的貢獻。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賬號。
“梅開二度”
他讓化學變得更酷!
在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共有五位兩次獲獎的人。美國化學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第五位兩次獲諾獎的人,也是第二位在化學獎上“梅開二度”的獲獎?wù)摺?/p>
資料圖:美國化學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
2001年,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與美國化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化學家野依良治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22年,81歲的他因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再次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同獲獎的,還有美國化學家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和丹麥化學家摩頓·梅爾達爾。
兩次斬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夏普萊斯,從小就不那么循規(guī)蹈矩。幾十年間,他常常沉浸于自己天馬行空的化學世界中,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長途跋涉中,展現(xiàn)出超凡的魄力。
據(jù)夏普萊斯的教授回憶,自己這位學生不僅喜歡化學的方方面面,而且看見什么就能記住什么。后來,進了實驗室,夏普萊斯全身心投入研究當中,對各種化學品的細節(jié)甚至味道,都可以分辨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夏普萊斯在麻省理工學院談?wù)摬粚ΨQ催化方面的研究時,突然開始思索其他問題,即興轉(zhuǎn)向天馬行空的講述。與會聽眾大眼瞪小眼,對他在演講上竟然如此走題頗感詫異,覺得這位“天才”是不是“瘋了”。
“他真的是一位科學界的‘老頑童’。”對于自己的導師,夏普萊斯的學生如是評價,“他的腦子里只有學術(shù),只關(guān)心如何能讓化學變得更酷?!?/p>
不同于大多數(shù)從事基礎(chǔ)研究的學者,夏普萊斯格外鐘情于實用化學。在輝煌的職業(yè)生涯中,他一直以設(shè)計催化劑而聞名,終生致力于探索實用性新化學反應,和尋找選擇性控制化學反應的一般方法。
正是這種對科學的沉浸式鉆研精神,賦予了夏普萊斯在學術(shù)道路上前行的巨大力量,支撐他在耄耋之年,仍能再攀化學研究的高峰。
“把復雜問題變簡單”
他們是奇跡創(chuàng)造者
數(shù)十年來,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人類社會的進步歷程中。有利于解決人類疑難復雜問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化學獎成果,不勝枚舉。
基于夏普萊斯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藥物學家成功合成了幾十種關(guān)鍵性的創(chuàng)新藥物,包括一系列治療心臟病、癲癇等疾病的藥物,直到現(xiàn)在仍在挽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實際上,長期以來,構(gòu)建越來越復雜的分子,是化學家們一直渴望達到的成果。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果“點擊化學”,成功把藥物分子的合成難度大大降低,被諾貝爾官網(wǎng)稱贊“將化學帶入了功能主義時代,為人類帶來了偉大的效益”。
資料圖: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展示其簽名的椅子。
同樣運用化學研究成果造福人類的,包括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溫特利。他們研發(fā)出控制進化過程的方法,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shù)生產(chǎn)的抗體,能夠?qū)棺泽w免疫疾病,在有些情況下甚至能治愈轉(zhuǎn)移性癌癥。
他們是化學領(lǐng)域的奇跡創(chuàng)造者,更是突破時代發(fā)展的引領(lǐng)者。而這樣的突破,每年都在發(fā)生,消除疾病、拯救生命、改善環(huán)境……這些在化學園地不斷耕耘的諾獎得主,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福祉。
碩果累累
盤點近十年獲獎?wù)?/strong>
自1901年至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獎114次,有191位獲獎?wù)摺?/p>
以下是近10年來獲獎?wù)呙麊渭捌渲饕删停?/p>
2022年:
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美)、摩頓·梅爾達爾(丹麥)和卡爾·巴里·夏普萊斯(美),因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資料圖:美國化學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
2021年:
戴維·麥克米倫(美)和本亞明·利斯特(德)因在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的進展獲獎。
2020年:
埃曼紐爾·卡彭蒂耶(法)和詹妮弗·杜德納(美),因在基因編輯技術(shù)方面的貢獻獲獎。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美)、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鋰電池研發(fā)領(lǐng)域做出的貢獻分享諾獎。
2018年: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喬治·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溫特利(英),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shù)方面取得的成果。
2017年:
約阿希姆·弗蘭克(德/美)、理查德·亨德森(英)和雅克·杜博歇(瑞士)獲獎,他們發(fā)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shù),以很高的分辨率確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結(jié)構(gòu)。
2016年:
讓-皮埃爾·索維奇(法)、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和伯納德·費林加(荷)三位科學家因“設(shè)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2015年:
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2014年:
埃里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獲獎。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美/奧地利)、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里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分享諾獎,三人在開發(fā)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做出貢獻。(完)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