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一区视频|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国内精品视频在线九九视频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主旋律新歌如何俘獲聽眾的耳朵

發(fā)布時間:2022-04-13 10:33: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作者:汪素(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秘書長)馬麗(河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

  一首新歌,三年兩上央視春晚,不僅受到中老年觀眾的青睞,還俘獲了不少00后的耳朵,這在當今歌壇并不多見。這首歌就是《春風十萬里》。

  《春風十萬里》最近一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是兩個月前。雖然已過去兩個多月,可這首歌的網(wǎng)絡熱度依舊,不僅在短視頻平臺上廣泛傳播,還衍生出獨唱、二重唱、合唱等版本?!洞猴L十萬里》究竟靠什么俘獲了聽眾的耳朵?

  歌詞是一首歌的起點?!洞猴L十萬里》詞作者石順義是一位軍旅詞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說句心里話》《一二三四歌》《父老鄉(xiāng)親》《白發(fā)親娘》等家喻戶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很大增強。與共和國同齡的石順義,一直想寫一首歌來反映這種新面貌、新變化。這樣的作品可不好寫,如果生硬地羅列各種成就,就會變成匯報材料,如果搬用空洞的政治口號就會陷入概念化、說教化的窠臼。

  經(jīng)過數(shù)年醞釀,石順義借鑒李白“長風幾萬里”、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劉弇“會待長風十萬里”等詩句,合而用之,援筆成文,巧借春風浩蕩,隱喻國風浩蕩。歌詞融五言古詩的形式、口語表達的方式于一體,將中華詩詞美學化入其中,讓作品散發(fā)出濃濃的中國風,比較符合當下年輕人對國風國潮的興趣。

  “一聲布谷啼,春風十萬里”,首句雖然只有十個字,但聲音、畫面、時空,一下子鋪展開來。緊接著“枝頭桃花紅,陌上楊柳綠/這方才播種,那邊又開犁/燕子飛來了,銜來滿嘴泥”,用類似五言詩句的歌詞,描繪出一幅萬物勃發(fā)的春之畫面。最后以對春天的比喻來收束,春天是“一首向上的歌”“一幅溫馨的畫”“一個多彩的夢”;同時又以“蓬勃勃灑滿中華大地”“綠油油鋪滿人們心底”“甜蜜蜜飛向千里萬里”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頗有畫面感的歌詞,讓聽眾聽歌的過程中,仿佛徜徉在春天的美景中。詩有“詩眼”,詞有“詞核”?!按猴L十萬里,十萬好消息”就是這首歌的“詞核”。演唱時,這句和著簡單旋律的歌詞被歌唱家深情詠唱了十幾遍,一次次詠唱,一次次深入,既浸潤人心,又激勵斗志。

  旋律是一首歌的靈魂。作曲家孟衛(wèi)東素以大氣、優(yōu)美的曲風著稱,他創(chuàng)作的《同一首歌》《今夜無眠》以及《新聞聯(lián)播》《大風車》等節(jié)目的片頭曲早已成為經(jīng)典。這次為《春風十萬里》作曲,孟衛(wèi)東再次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孟式風格”:曲式結構簡單、旋律主題集中、音域不高不低。從作曲技法看,《春風十萬里》算不上復雜,但最后卻產(chǎn)生了平淡之中見奇崛的效果。

  近些年,作曲界在創(chuàng)作上有一種傾向,過于依賴西方作曲技法,甚至覺得越是采用高難度的技法,越能顯示出水平,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流行音樂沿襲的多是西洋風格。西方作曲技法固然值得學習借鑒,但照搬照抄甚至將其奉為圭臬,既不可取,也沒必要。

  音樂作品首先要好聽,不好聽的作品,技法再高超,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也許你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的《北京歡迎你》,那首傳唱至今的經(jīng)典歌曲,作曲時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最常見的五聲音階,和弦也是常規(guī)得不能再常規(guī)。據(jù)作曲小柯透露,《北京歡迎你》旋律的靈感,來自老北京城里叫賣糖葫蘆的吆喝聲以及北京地區(qū)的一首兒歌《水牛兒》。由此可見,音樂作品的旋律并非越復雜越好,有時候大道至簡、和光同塵不失為一條可借鑒的經(jīng)驗。當然,旋律簡單并不代表創(chuàng)作簡單,它一定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推敲,最后去粗取精,把最能代表作品意境的內(nèi)容濃縮成好聽的旋律。

  一首歌能否流行起來,既跟作品質量有關,也受到傳播環(huán)境的影響。在人們欣賞音樂作品的渠道空前分散多元的今天,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民同唱一首歌,幾乎不再可能;像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央視春晚上一唱就紅,現(xiàn)在也比較難做到。盡管如此,有兩點始終不變:一是人們?nèi)匀恍枰魳罚欢莾?yōu)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好聽,還能給人回味和想象的空間,人們聽了會有所觸動,甚至產(chǎn)生共鳴。

  近年來,以“中國夢”主題歌曲為代表的主旋律新歌大量涌現(xiàn),但“唱得響、傳得開、留下去”的問題還沒徹底解決。上述這些或許可以為今后的主旋律新歌創(chuàng)作帶來一些啟發(fā)。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