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一條流淌千年的文化之河
日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公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涉及15個省(區(qū)、市)的44個國家級項目。
俗話說,柴米鹽油醬醋茶?!安琛迸c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濃濃的煙火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的習俗。飲茶和品茶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國,漫長的種茶、制茶、飲茶和茶俗的歷史,已成為一條支系發(fā)達、水量充沛、繁星閃爍的文化之河。
茶史:支系發(fā)達,繁星閃爍
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焙髞砹鱾魅諒V,逐漸形成風氣,到了唐朝,飲茶之風盛行。
西湖龍井茶被譽為“綠茶皇后”?!恫杞洝酚涊d:“錢塘(今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贝撕蟮奈墨I多處提到,到北宋,天竺寺辯才法師在龍井獅峰山下開山種茶。其時,蘇軾常與辯才品茗吟詩,其手書的“老龍井”匾額尚存于獅峰山的懸?guī)r上。
湖南省安化縣有“先有茶,后有縣”之說。唐朝中期,此地所產渠江薄片茶成為朝廷貢品。唐朝末年,統領湖南的馬殷稱王建楚后,大力鼓勵農民種茶,安化成了當時湖南黑茶的主產地。
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聞名遐邇。潮州八賢之一的張夔在《和徐璋送舉人韻》詩中有言:“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別稱,這句詩說的正是酒宴之后進茶助興。
17世紀,湖北等地的中國茶商以漢口為起點,經河南、山西,過大漠,到俄羅斯各地,以茶葉貿易探出一條貫通亞歐的萬里茶道,一直延續(xù)至今。
此次成功申遺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與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學者認為,該遺產項目世代傳承,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成熟發(fā)達的傳統技藝、種類豐富的手工制品,體現了中國人所秉持的謙、和、禮、敬的價值觀,對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并通過絲綢之路促進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在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茶藝:融合天人,匠心獨運
歷史上,中國茶藝伴隨著飲茶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演變、升級。制茶師根據當地的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fā)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fā)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人們的多種需求。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產于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一帶,又稱“洞庭碧螺春”。春分至清明前采制的碧螺春,被稱為明前茶,為茶中極品。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施躍文介紹,碧螺春制法的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四道工序在一鍋內完成,根據葉質、鍋溫等靈活轉換,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成茶后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艷、香濃和味醇于一身,外形條索纖細,呈螺形卷曲,披滿茸毫,色澤銀綠隱碧。
安徽黃山的太平猴魁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堅持古法工藝制作出的太平猴魁色、香、味、形獨具一格,白毫隱伏,蒼綠勻潤,回味甘甜,制茶十三道工序全憑制茶人手感。太平猴魁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方繼凡說:“一個制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僅能制出一斤左右的干茶,一斤太平猴魁干茶需要鮮葉約1800根?!?/p>
2008年,茶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qū),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發(fā)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茶俗:融入生活,涵養(yǎng)精神
學者認為,中國茶俗傳達了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深刻傳遞著人類共同價值。中國茶俗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融入日常,是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秦漢出現茶餅、唐宋興起品茶、明代流行壺泡,以及斗茶、評茶、茶宴、茶禮、趕茶場、打油茶等不同地區(qū)、民族和時期所產生的茶俗,形式多樣。
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用茶以烏龍茶類為主,其中尤以潮州單叢最受青睞,主要程式從茶具講示、茶師凈手、泥爐生火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再到瑞氣圓融等,多達21式。潮州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潘亞順介紹,潮州工夫茶藝以茶德和茶理為人生之導向,其精神內涵集中反映了潮州人“和”的思想境界,是我國茶文化與地域社會文化相結合的集中體現。
徑山茶宴是杭州徑山寺的一種大堂茶會,也是中國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到宋代,飲茶方式從烹煮改為煎點,斗茶蔚然成風,茶宴由此盛行。徑山茶宴從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有十多道儀式程序。以茶參禪問道,是徑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據考證,宋元時期,徑山茶宴開始傳播到日本,與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容漢、和文化特征的日本茶道,是中外文化交流結出的文明碩果。
浙江磐安玉山鎮(zhèn)玉峰村的趕茶場,發(fā)端于唐,形成于宋,鼎盛于明。趕茶場分春秋二會,稱為“春社”和“秋社”。每到趕茶場,當地茶農個個盛裝出行,家家張燈結彩,萬人空巷。如今,趕茶場及其迎大旗、三十六行、羅漢班、大花鼓等系列特色民俗活動,成為當地提升文化自信、構建和諧社會和助推文旅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小時候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廟會,能跟著爺爺到處逛逛?,F在我也帶著孫子逛廟會,希望趕茶場的故事能一直延續(xù)下去。”玉峰村村民韋茂華說。
茶業(yè):涉及面廣,參與度高
六堡茶是我國著名的僑銷茶,素有“僑銷茶之王”的美譽。據記載,1897年至1911年,六堡茶出口額達到380噸。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如今六堡茶產業(yè)已經成為廣西千億元茶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梧州市重點打造的產業(yè)鏈之一。2021年,梧州六堡茶產值45億元,綜合產值超過了110億元,稅收入庫6770萬元。
與六堡茶一樣,我國茶業(yè)發(fā)展在產業(yè)不斷壯大的同時,民眾參與面廣泛,多業(yè)態(tài)融合度高,非遺動態(tài)傳承效果明顯。
數據顯示,至2019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qū)、市)茶園面積已達到4597.9萬畝。在福建安溪,全縣人口102萬,涉茶人口80萬;在浙江安吉,茶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催生鄉(xiāng)村多種經濟業(yè)態(tài)形式出現,為全縣188個行政村帶來發(fā)展機遇;在福建武夷山,大中專院校設立茶學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全市20多家重點茶企業(yè)建立傳統工藝作坊;在廣西恭城,瑤族打油茶帶動茶葉、生姜、紅薯等原輔材料的生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賓陽 譚志紅 孔令暉 張玲 郜磊 黃國勇 徐繼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