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科技“芯”,守住傳統(tǒng)“魂”
【一線講述】
裝上科技“芯”,守住傳統(tǒng)“魂”
講述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寧夏隆德花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蘇紅章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痹趯幭穆〉?,祖祖輩輩過年都要耍社火、賞花燈。從我記事起,就跟著大人學做花燈,到我兒子手上已經(jīng)傳了五代。
20年前,我從村里搬進了縣城,在文化館附近開了間書畫裝裱店。每逢過年,文化館總請我們去做花燈,手藝一直沒生疏。近些年,城市的大街小巷過年都要擺花燈,有些地方還要辦大型燈會,對大型花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17年底,縣城的工業(yè)園區(qū)建成了花燈廠,有好幾個現(xiàn)代化大車間。剛開始,我們十來個民間藝人被當作“技術骨干”聘進廠,又招收了周邊50來個村民。
大型花燈要經(jīng)歷長途運輸、風吹雨淋,沿用容易折斷的高粱秸行不通,我們就用鋼筋、鐵絲代替,還蒙上了各種新型彩布。工序也比以前復雜多了。從以前的小花燈到如今的大花燈,得按照圖紙精確控制比例,不然成品很可能“四不像”。
廠子建成后,花燈就走出了隆德,開始向周邊市縣和內蒙古、甘肅等地供貨,還遠銷福建、河北、海南等地。周邊村民就近打工,腰包鼓了起來。前不久,焊工王永紅還跟我念叨:“一盤算,去年掙了四五萬元呢?!?/p>
隨著客戶對花燈的要求越來越高,融合聲光電技術,讓花燈“活”起來成了新趨勢。廠里外聘了數(shù)碼編程、現(xiàn)代通信技術和LED線性光源等領域的專業(yè)人才,給花燈裝上了科技“芯”。你瞧,那些蝴蝶展翅、牡丹綻放、萬馬奔騰的花燈,多靈動呀。技術進步的同時,主題也要創(chuàng)新,比如我們創(chuàng)作的“閩寧一家親”大型花燈,反響就很好。
創(chuàng)新不能無根,必須守住傳統(tǒng)的“魂”。我堅持手工制法,做出了不少傳統(tǒng)花燈,在其中融入書法、彩繪、剪紙、刺繡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小兒子每逢寒假都來跟我學習,廠子每年還舉辦花燈制作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不少研學的學生、周邊的群眾都積極參與。他們說,“老傳統(tǒng)”的新味道,特別吸引人。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吳春燕、雷愛俠、王雯靜、萬瑪加、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光劍、鄭燕睆、楊云杰)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