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專家變“磚家”?把專家當個體來看吧
光明網評論員:這段時間,網上有關專家的話題很火,相關的詞條頻上熱搜,如“年輕人為何不愛聽專家建議”“建議專家不要再建議了”“媒體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等等。
于是有輿論建議,不要讓“磚家”辱沒了專家。專家中也有很多口碑上佳、專業(yè)出眾、頗具社會信譽的,不能因為對個別“磚家”不滿,而對專家群體都產生質疑。總之就是,專家有靠譜也有不靠譜的,還是要區(qū)別對待。
其實,“專家”也好、“磚家”也罷,都是個集體稱謂。對一個集體稱謂進行簡單的好壞是非評價,都是不太可能的。只要是一個集體,就一定會分出層次,有人能列舉一個出眾的,那么也能找到一個平庸的;能找到一個字字珠璣的,那么也能找到一個大放厥詞的。用任何一個個體表現來給群體貼標簽,一定會有偏差。
對于一個集體,其實沒必要附加過多褒義或貶義的價值判斷,這是一份職業(yè)和身份,不必然就有著更強的道德特征。而且專家一定程度所面臨的信任危機,至少也在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今天專家這個身份已經不必然會形成知識權威,讀者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模式;與此同時,作為整體的專家標簽,也與公共發(fā)聲的價值不再劃等號。
“資深”“首席”“院長”“權威”云云,這些他人賦予或自行添加的榮銜,在公共輿論中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人們恐怕已經不會對這些標簽產生自發(fā)的敬畏,也有能力去辨別話語本身的邏輯與真實,這就是今天輿論的基本生態(tài)。
所以,選擇公共發(fā)聲的專家也不妨換個思路,不要想著“我是專家”,多想想“我是自己”。每一個專家其實都是個體,都是在為自己的信譽負責。是不是什么頭銜、身份未見得有那么重要,讀者也未必認。讀者只認那個名字,是王某某還是李某某,人們能聽得出他們是不是和公眾在平等交流,是不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是不是有著學者的公道與良心。
人們應當把專家當作個體來看待,對“專家”這個頭銜進行祛魅,這兩個字不必然自動獲得信譽。作為公眾來說,也沒必要對“專家發(fā)聲”“專家建議”過多糾結,這不是“權威的專家群體得出的一致意見”,這不過是個別人在公共平臺發(fā)表觀點罷了。人們還是應當去看具體的名字,是誰說了什么話,這句話有沒有價值。人們去識別每個學者之間的不同,去識別具體學者的真知灼見,這才是良性的公共交流生態(tài)。一個集體的標簽,沒必要為個人帶來加持;一個大而無當、游談無根的觀點,也沒必要讓集體去背鍋。
細細梳理能發(fā)現,產生爭議的專家發(fā)言,大多集中在生活、生育、買房、職場等領域,這些其實未必是專業(yè)領域,而是人們的日常。這和專家討論α和γ射線、碳鏈和雜鏈聚合物之類的不同,這些普通公眾看不懂,也不感興趣,這是專業(yè)研究,而不是公共發(fā)聲。所以,樂于公共發(fā)聲的學者還是應當肯定的,他們愿意介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參與社會討論。
只不過,當介入民眾日常的時候,專業(yè)知識很多時候得讓位于常識了,這拷問的其實是一位學者對公共心態(tài)、民眾生活的共情與理解。專業(yè)與否可能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些基本的人情事理。所以,每個專家發(fā)言之時還是要多想想,自己的聲譽與社會觀感,就系于自己的言談舉止之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國家發(fā)改委:推進廢舊設備回收利用 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多地上調城鄉(xiāng)居民基礎養(yǎng)老金,漲了多少?
- 四部門印發(fā)指導意見,提出用十至十五年 全國適宜區(qū)域建成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
- 可探測千萬公里外小行星 “中國復眼”二期開工
- 本用于定位卻淪為社交神器 暗中誘導消費侵犯孩子隱私 兒童智能手表里或潛藏“大灰狼”
- 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 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
- 國家發(fā)改委:推進廢舊設備回收利用 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多地上調城鄉(xiāng)居民基礎養(yǎng)老金,漲了多少?
- 四部門印發(fā)指導意見,提出用十至十五年 全國適宜區(qū)域建成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
- 珍惜每一餐飯,節(jié)約每一粒糧(評論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