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大,當留得下一個金庸圖書館
作者:龍之朱
4月22日,網友“六神磊磊”發(fā)文稱,位于浙江嘉興的金庸圖書館即將面臨推平拆除,懇請浙江嘉興市相關方面不要拆除金庸圖書館。此事迅速引發(fā)公眾關注。23日下午,嘉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表示,金庸圖書館作為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載體,有其不可替代性。市政府已經確定不拆、原址保留,具體保護利用方案目前正在研究論證中。
不拆了!當地政府這一積極態(tài)度,回應了社會關切。盡管后續(xù)如何運營,目前尚無明確說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處寄托了很多華人情感的建筑,至少可以暫時留住了。這是一個值得慶幸的起點。
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推進城市更新。拆舊換新、讓老百姓生活更便利本沒有錯,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有著一定歷史文化記憶的建筑也紛紛消失,令人遺憾。金庸圖書館建造年代并不很長,只有30年,不能算是文物,本身又屬于已搬遷的嘉興學院的一部分,其隨著嘉興學院老校區(qū)消失,似乎也是一種宿命。事實上,國內不少大學從中心城區(qū)搬遷到城郊后,都存在名人捐建的建筑流失問題。
只是,一貫如此未必就是正當的選擇。在一片大拆大建的滾滾塵埃中,盡可能留下一些有歷史意義、有文化價值的建筑,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個城市的視野和胸懷。以嘉興城市之大,理當留得下一個金庸圖書館。
金庸是浙江海寧人,海寧由嘉興代管,這樣講,嘉興就是金庸廣義上的家鄉(xiāng)。之前金庸圖書館落成時,金庸就曾寫下:“感我桑梓,錫以嘉名,愿盡菲薄,助振斯文。”意思明明白白,此間為桑梓之地,捐建這樣一處建筑,是為了地方的“斯文”。
也就是說,這座金庸圖書館,為振興嘉興文化而建,是為緣起于“斯文”;30年來,滋養(yǎng)了一茬又一茬青年學子,是為蕃盛于“斯文”。如今,大學的圍墻拆掉了,這非但不會減損金庸圖書館的文化含量,反而是其更加緊密融入社會生活的一個契機。毫不夸張地說,如果規(guī)劃合理、運營得法,金庸圖書館未必不能與“南湖”“煙雨樓”“粽子”一起,成為嘉興的文化標簽。
畢竟,金庸是海寧的、嘉興的,更是中國的、世界的。作為國內唯一一座以“金庸”名字命名的圖書館,金庸圖書館絕非徒有其名。金庸先生不僅捐資300萬港元興建圖書館,還出席落成儀式、捐贈港幣20萬為金庸圖書館添置圖書和設施……其含“金”量之高,罕有其匹,這是一份獨一無二的文化清單,理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即便從建筑本身講,也并無落伍。館舍設計取江南民居之法,以高低錯落、前后錯位之布局,大廳四周輔以其他,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為一體。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黃金地段,留下這樣一處文化建筑,必然會為城市風貌加分。特別是,在各地紛紛建起一些似是而非涉金庸景點的同時,如果嘉興拆掉了這樣一處真建筑,無疑將會是城市經營的敗筆。
好在當地已有規(guī)劃,表示將“會同規(guī)劃部門,明確該片區(qū)今后開發(fā)建設的功能定位,確保金庸圖書館建筑能夠保留并融入片區(qū)的建設之中。真正落實‘規(guī)劃先行、文化先導’的城市建設理念,樹立保護優(yōu)先的原則,做好金庸圖書館的保護?!?/p>
相信隨著公眾持續(xù)的關注,金庸圖書館會越來越深入人心,真正成為嘉興的文化地標。這一案例,也提醒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時,要有意識地保護一些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意味的建筑,不要什么都“一拆了之”。
斯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城市可以更新,文化需要養(yǎng)成。(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