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好活著”的證據,值得珍藏
編者按
歲末年初,小紅書發(fā)起了“請看我的VCR”活動,鼓勵大家用視頻記錄和分享日常生活。在向用戶征集的“2023年度短片”中,有人記錄了迎風落下的花瓣、逗弄小狗的老人、看到煙花的眼淚、騎車兜風的笑容……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像一個個火苗點燃、溫暖了很多人。有人感嘆這都是我們普通人“好好活著”的證據啊。
其實,當我們按下拍攝鍵的那一刻,片刻就成了永恒,我們也將日常的瑣碎融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難得的高光時刻,還是不重要的瑣碎小事,普通人用視頻記錄日常已經成為現實,它就像一本當代生活圖鑒,充滿細節(jié)、溫度甚至力量。再瑣碎的日常都值得記錄,再平凡的人生都值得慶祝。抓住美好的瞬間,撿拾并珍視過往的點滴,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一切,這些最小確定性帶來的是我們面對未來的勇氣和底氣。
惠特曼說:日日夜夜,每時每刻,皆為奇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將“好好活著”定義為具體的日常,而不是光鮮亮麗的成就。而所謂的成長與成熟,大抵也是越來越相信“日常的力量”。
的確,記錄或是一個人在不經意間累積的財富。曾經的無關緊要也好,瑣碎日常也罷,當一切挨過時間的車轍,一輪一輪,就會變成一個人一生珍貴的回憶。因為記錄,我們變得“富有”。因為記錄,我們找到了幸福小徑。正是那些煙火日子里的小美好、小從容照亮了我們的前程。
■ 胡楊
1月16日中午去單位路過什剎海荷花市場時,突然發(fā)現一只啄木鳥不顧人流穿梭、泰然自若地在路旁的一棵銀杏樹上咔咔咔地啄著。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這么漂亮的啄木鳥,個頭挺大,頭頂有橘紅色,尾巴下還有橘紅,整個背部是黑色加白色花紋,漂亮極了。
對于一個喜歡記錄的人,我自然不會放過這難得的機會,追著啄木鳥跟拍,隨后將視頻發(fā)到朋友圈,名曰“艷遇”。上網查發(fā)現這是一只大斑啄木鳥,雄鳥。雌鳥一般頭頂不帶紅。
回想那一天,從早晨被陽臺上紅彤彤的日出吸引,拍下冬日日出的驚鴻一瞥,到中午鬧市中與啄木鳥“艷遇”,再到傍晚時分下班路上,拍下什剎海冰場大漠孤煙直般的日落景觀,感覺自己這一天大賺了一筆。
動漫《日?!分杏幸痪渑_詞說:“我們每天度過的日常,或許就是奇跡的連續(xù)。”在繁華喧囂、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奇跡”不一定是傳統(tǒng)腳本里的人生巔峰時刻,也可以是那些微不足道卻靜靜躺在手機相冊里的平淡瞬間。我的經驗之談是“越記錄越富有”。
記錄,是“好好活著”的證據
作家余華在北師大的一次演講中,面對學生提問——該如何“好好活著”?他的回答是:“好好活著”就是去尋找那些積極的東西。
從最初的日記本到后來的QQ空間、博客以及微博再到朋友圈、視頻號等,記錄生活與感悟的載體、手段、平臺變了,但是始終沒變的是我持之以恒的記錄習慣。
我們隨手將所見所想記錄下來,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正是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形成了清晰的生命軌跡。而平凡的日子,因為記錄成了奇跡本身。
有個朋友一直喜歡用手機記事本記錄家庭成員間的對話。從她和伴侶相識到結婚后每一次讓她捧腹的瞬間,到后來有了女兒,那些不經意間從小不點兒嘴里冒出來的神奇問答,都被她記錄在案。每年跨年或者家庭聚會、生日之際,甚至是因為一些瑣事夫妻鬧不愉快的場合,她都會默默翻閱那些記錄。她說:“當我打開記事本,一條條翻下去,自己就先忍不住笑了。因為記錄,我好像擁有了一把打開幸福的鑰匙?!?/p>
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著書立傳、表達自我的時代。我關注的一個公眾號“花架娘子”,每天早晨6點更新。她寫的內容都是身邊事、碎碎念。最近關于新燙的頭發(fā)她就連續(xù)寫了10篇公號,點擊量過萬的好幾篇?!稕]有一個中年婦女能笑著從理發(fā)店走出》《中年婦女燙頭發(fā),一言難盡啊!》……搞得我這個不愛看熱鬧的人都湊上去看個究竟。
原來新年前她燙了卷發(fā),花了130元。當同事花了900多元的燙發(fā)遇上她花130元燙的卷發(fā),于是就有了話題感。她寫道:“對于66歲的理發(fā)師我很滿意,碰到1975年就開張的理發(fā)店的良心價,大家反而不理不信,開始懷疑手藝和品質了。如今,大家都被高消費帶到坑里去了?!?/p>
我之所以愛看她的公號,一是接地氣,二是那些瑣碎平常事她勇于記錄、坦承看法。
記錄很多時候是和時間掛鉤的,是彼時彼刻的痕跡。曾經的無關緊要也好,瑣碎日常也罷,當一切挨過時間的車轍,一輪一輪,就會變成一個人一生珍貴的回憶。多年以后,當你重新打開的那一刻,你會發(fā)現那些好時光都是默默的祝福。這很像一個人每天存一點小錢在銀行,日積月累,竟也積累成一筆數目可觀的財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記錄,散作滿天星,聚成一團火。
用記錄喚醒、治愈自己
在小紅書上,果果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扒澳贽o職后,我在老家待了半年,然后去大理。我原本以為到了大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蓜偟降臅r候我騎電動車就受傷了,又遇到一個不太友善的鄰居,最后不得不搬家。總之各方面都很水土不服。后來我偶然刷到一個手工工作坊,那位老師在大理待了十年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加入其中。記得有一回我們準備去吃飯,剛走到外面,發(fā)現云彩很好看,老師就提議一起爬上屋頂看晚霞。那天老師告訴我們,晚霞出現的必要條件就是太陽要落得很低,但是云不能離山特別近。云和山之間要有空隙,太陽的光線才會穿過來,形成晚霞。工作坊讓我找到了很多生活的神秘時刻,也記錄下這樣的時刻。我學習了一些技術,包括焊接、滴蠟等。最近終于做出了第一個自己設計的項鏈。我會給我的手工拍小視頻,發(fā)到小紅書上,現在也算個手工藝人了。記錄手工逐漸成形的樣子,讓我感到充實,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完成一些小事,會變成前進的動力?!?/p>
有一部紀錄片叫《施圖茨的療愈之道》,拍攝對象是著名心理醫(yī)生Phil Stutz。片中他分享了人在迷茫時,如何重新尋找自我的生命力。
他把生命力比作一個金字塔,從底層到頂層依次為:人與身體的關系、人際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當一個人試圖重新尋找生命力,首先可以從鍛煉、飲食、睡眠開始,重建自己與身體的聯(lián)系,然后是建立與外界的聯(lián)系,最后是建立與自我的關系。
施圖茨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寫作”,當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理解的寫小說、寫散文的寫作,而更接近一種“記錄”,自我記錄。他說:“這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你無意識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當你把記錄變成習慣,那些你不了解自己的事,都會一一浮現。”當一個人開始增進與自我潛意識的聯(lián)結,生命力就會水到渠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械慕洑v,都是一種財富。而記錄下這一切,讓它在某一刻變成勇氣,變成底氣,你就擁有了富足的人生。
視頻記錄是一種自我賦權
人類學學者袁長庚在談到自媒體時代視頻對于普通人的作用時,用了“自我賦權”四個字。
“2023年從小把我?guī)Т蟮睦牙讶ナ懒?,我在家族群里看到了她在敬老院過最后一個春節(jié)的視頻。她在視頻里穿了一身紅衣服,說話很爽朗,跟別人炫耀說孩子們多有出息。我之前一直擔心她在敬老院的適應狀況,沒想到她變成了一個小型社區(qū)生活的領袖,生活挺昂揚的。視頻記錄挖掘出的這些面向,豐富了姥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從另一個角度看,現代人對生活的掌控力其實很有限,而視頻記錄是一種自我賦權。舉例來講,北漂的某一天,你記錄了北京天空的一片云。后來你離開北京,在另一個城市安家立業(yè),直到老去。可能到那時候,從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你都不愿意再去回想北京。但這片小小的云會提醒你,北漂的經歷還是有一些值得珍惜的面向?!?/p>
袁長庚認為,實際上,今天的我們就是在用視頻組織起小的敘事。這種小的敘事在個體的生命中,可以對抗一些大的東西。包括越來越多的人用視頻號、小紅書等,也是為了對抗熟人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讓自己活得更舒展一些。它這很像早期階段的互聯(lián)網。
心理學中有一個普遍性的觀點,“人是由過去的經歷所塑造的”。這并非鼓勵人們沉湎于過去,而是重新咀嚼并賦予過去的意義,以立足當下做出契合自身的選擇。這也是現代人嘗試拓展交際圈的方式,將那些不重要的小事,用視頻分享給云端社區(qū)的網友。舒適的社交距離,無限的包容與接納,足以安放每一個平凡而獨特的靈魂。
正如社會學家喬·基奧恩在《陌生人的力量》所述:“當孤獨的個體走出個人世界,走向更寬廣的人際天地時,便是瓦解整個社會的精神隔絕、社交恐懼、信任度低等困境的開始?!?/p>
寫到這里,筆者想到《莊子·人間世》最后的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蹦切┘毸榈娜粘S涗浛此茻o用,卻描摹出不一樣的每一天,也默默滋養(yǎng)、凈化著我們的精神世界。當我們能夠體會到“無用之用”,去嘗試用視頻記錄世俗意義下不那么重要的小事,這不僅僅是回到當下、擁抱平凡,更是對宏大敘事或單一價值觀的拒絕。不管人生是不是曠野,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徑。
的確,有時候,財富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因為記錄,我們能夠存儲的,是那些與美好有關、名為“幸?!钡呢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