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將退網,數以千萬的老年手機做好準備了么?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日前在回復網友關于“國家基礎通信技術建議”時指出,2G/3G退網是移動通信網更新換代的必然選擇,也是當前國際上的主要做法。
5G商用已經四年,4G建設早就成熟,2G和3G似乎已經被人遺忘。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誰還在使用2G和3G網絡?退網會產生多大影響?第一財經記者就此咨詢了各方人士。
“板上釘釘”之事
就在近期,美國小型運營商UScellular和Cellcom確定了關閉其老化移動網絡的日期。這也是繼Verizon、AT&T和T-Mobile等美國大型運營商相繼關閉部分3G網絡之后最新宣布3G退網的運營商。
并不只是美國,當前,隨著4G網絡的成熟和5G網絡開始普及,全球運營商都已經計劃對2G和3G網絡進行處理。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此前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全球有4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6家運營商已經完成或計劃關閉2G網絡,4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家運營商已經完成、計劃進行或正處于關閉3G網絡的過程中。
國內方面,工信部2020年發(fā)布了《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fā)展的通知》,首次明確提出“推動2G/3G物聯網業(yè)務遷移轉網”。2021年工信部印發(fā)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加快2G、3G網絡退網統籌4G與5G網絡協同發(fā)展”,將2G/3G退網列入“十四五”期間網絡基礎設施的重點。可見2G和3G退出歷史舞臺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誰還在用?
信通院華東分院院長廖運發(fā)告訴記者,有兩大類群體當前依舊是2G和3G網絡的忠實用戶。一部分是一些不愿更換手機終端的中老年人和只保留電話功能的特殊人群,另一個bufen s 用的2G物聯網終端設備。在用的原因大部分是個人意愿的問題,以及對于物聯網設備升級換代所帶來的成本支出和其他不確定性的考量。
記者了解到,老年手機用戶當前是2G和3G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中研普華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2023-2028年老年手機行業(yè)深度分析及投資價值研究咨詢報告》顯示,當前老年人群手機消費市場每年有近6000萬臺的市場規(guī)模,然而在這6000萬臺中,具備支持4G或5G功能的智能手機占比僅為10%。
廖運發(fā)指出,針對上述客戶,運營商在2G和3G的運營持續(xù)在付出成本,一方面主要體現在2G、3G基站的運營與維護上,包括電費、設備更換費、基站租賃費,以及日常檢測費用等。目前由于2G、3G的設備產量相對較少,因此實際設備更換維護費用成本不低。另一方面體現在無線頻率的低效使用上,目前真正使用2G、3G的終端少,對于頻率的占用也是浪費。再者,2G、3G基站的安全性低,為了確保安全也需要投入較大的費用支出。
第一財經記者于12月5日以投資人身份致電中興通訊,公司董辦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當前新建的2G和3G基站幾乎已經沒有,“這個是一個存量的概念”。不過盡管數量較少,2G和3G的基站當前依舊能夠在某些領域發(fā)揮特定用途。上述人員向記者表示:“一些偏遠地區(qū)的2G和3G基站可能會繼續(xù)存在,因為2G和3G的頻點會更低,它的穿透力或者其他性能更好,覆蓋的范圍會更廣,所以在一些偏遠的地區(qū)的基站還沒有升級到4G或者是5G?!?/p>
記者了解到,中興通訊當前擁有約1000萬座通信基站,其中,約有300萬是5G的基站,約600萬是4G的基站,其余100萬是2G和3G的基站,占總數比例約為10%。
各方做好退網準備了么?
記者還在工信部的互動區(qū)發(fā)現,針對2G和3G退網,有用戶提出“現在運營商把2G、3G信號都關了,人們不得不更換手機,老手機用得好好的因不支持4G網絡必須換掉,這會增加群眾負擔,浪費電子產品,建議能靈活調整,研判是否可以在更新網絡時,對原網絡進行保留?!?/p>
對此,工信部回應表示2G和3G退網不是簡單的“說退就退”,需要完善用戶保障措施,在充分保障用戶權益前提下,才能實施退網。
5日,記者以消費者身份撥打了三家電信運營商的客服電話,三家運營商的客服人員均表示可以幫助2G和3G卡號用戶升級4G流量套餐,不過,這還需要用戶使用的手機支持4G通信功能。
此外,2G和3G的退網會對產業(yè)鏈企業(yè)的業(yè)務造成多大影響?中興通訊董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關業(yè)務目前僅占據公司營收非常小的比重,公司對于2G和3G基站目前以維護和保養(yǎng)為主,幾乎不會再新建。同時,從公開招標文件也可以看出,運營商近幾年也幾乎不再向企業(yè)采購2G和3G基站。大唐電信、烽火通信、銀信科技等公司的董辦工作人員也均回應記者,當前公司在2G和3G方面幾乎已經沒有產品,所以,推動2G和3G退網對于公司的日常經營業(yè)務幾乎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