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5月12日電 題:“繞了一圈,還是回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初入夏,結束長途旅行返臺,藝術史學者朱惠良接連走入友人沙龍、文化機構做昆曲、書法講座。退休近13年,她語音清亮,精力充沛,稍早前還接受知名制作人王偉忠訪問,推薦《國寶守護者帶你真正認識故宮文物的第一堂課》。
5月10日,臺灣知名藝術史學者朱惠良在臺北一個文化沙龍講述昆曲藝術。圖為朱惠良現(xiàn)場清唱《牡丹亭》名段。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六月末推出的這一線上課程,系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聯(lián)合制作。“講解具體文物,讓閱聽眾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朱惠良說,七位老師分門別類上課,她主講書法,主講導論、結論的是她的臺灣大學歷史系同學、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
“懷疑上輩子也在宮廷做事”
上世紀70年代,朱惠良讀大學時就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工讀生。接受中新社專訪時,她說,啟蒙老師是當時書畫處處長李霖燦,他在臺大開設“中國美術史”課,深入淺出的講授引發(fā)最初的興趣。讀中國藝術史碩士時,她每周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聽課,跟一輩子接觸書畫、銅器、漆器等文物的老先生學習。
1977年被聘為書畫處雇員之前,朱惠良在器物處、出版組、文獻處庫房都呆過。
但參與策展、編目,朱惠良發(fā)現(xiàn)此前是紙上談兵,看不懂畫作讓她一度沮喪。也曾在書畫處任職的藝術史名家傅申自美返臺時常到臺北故宮博物院,鼓勵她“不要急,換一幅來看”,逐漸深入堂奧。后來因為研習營書法沒人教,朱惠良從繪畫研究轉向書法。
她說,當時博物院有一些前輩如書畫家張光賓,認不得的字都可以找他們,這真的是一個時代很特殊的因緣。
工作八年后,因臺北故宮博物院推薦,她考上公費赴美深造,師從當時中國藝術史研究的頂尖學者方聞,能夠更寬廣地觀察文物與藝術史。倏忽三十余載,朱惠良2011年退休了。她和一些同事常笑說一晃半生,自己已是“白頭宮女”,甚至懷疑上輩子也在宮廷做事。
“繞了一圈,還是回到故宮”
不同于馮明珠前院長一輩子只做一項工作。外向的朱惠良曾到政壇繞了一圈,留下“新俠女”好打抱不平的名聲。
她說,她這一輩子很多因緣巧合,闖入政壇也是意外。
美國學成歸來,朱惠良感到所學未能派上用場,同時逐漸關心時事,向當時風靡寶島的新黨自薦,參加了1996年的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選舉。
連續(xù)當選兩屆“立委”,朱惠良風風火火地參與推動博物館、藝術教育、公共電視等領域“立法”,參與保存臺北縣(今為新北市)三峽老街的歷史風貌。
她說,若不是這段歷程,認識不了那么多為文化、為弱勢者努力的好朋友。此后,她還擔任臺北縣文化局局長等職。
2008年受時任院長周功鑫之邀,朱惠良通過考試回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擔任教育展示資訊處處長。她說,從政非本意,繞了一圈,還是回來了。
不久后,她到北京參加活動,受命為即將舉辦的“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東西”,一次小心翼翼的接觸開啟此后兩岸故宮博物院一段積極交流的歲月。尤其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提出重走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的構想,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很關心,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以18天的考證重新認識了那段重要歷史。
回憶往事,朱惠良贊嘆,太精彩了?!拔覀內チ四暇?、貴陽,還到了安順華嚴洞,當時傅申老師和莊靈(抗戰(zhàn)時護送文物南遷的負責人莊嚴之子)也參與其中,都很開心,那是交流的一個高峰?!?/p>
“還是喜歡藝術史研究,挑難的去做”
退休后,朱惠良依然忙碌。書法研究文章結集為《無形之相:故宮法書管窺》,收入臺北《故宮月刊叢書續(xù)編》。舊作《中國人的生活》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協(xié)助下以增訂版《中華文化之美》發(fā)行。
朱惠良希望再以十到十五年時間完成想做的事情,不留遺憾。她說,藝術史研究是她最喜歡的,平時感興趣但沒有深入了解的人物、作品,要抓住機會逼著自己去做,盡量不重復。
她繼續(xù)研究特立獨行的元朝書法家楊維楨,觀察陸游、朱熹、王陽明的價值觀如何反映到書法藝術中來。
5月11日,臺灣知名藝術史學者朱惠良在臺北為“臨古開新 共書輝煌——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作題為“忠義奮發(fā),意不在字——顏真卿《爭座位帖》”的書法講座。圖為朱惠良(右)與聽講者合影。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書法是心畫”,朱惠良說,不深入研究,搞不清楚作品,搞清楚了,要想辦法讓它被更多人了解。聽說《國寶守護者帶你真正認識故宮文物的第一堂課》目前訂閱已有3000多人,作為參與者,她很開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