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格薩爾學者石泰安所收集保存的《格薩爾》唐卡
“唐卡”,藏語,可翻譯為“卷軸畫”,是繪制在絲綢、絹面或布面上的一種繪畫藝術,是藏族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唐卡”究竟發(fā)源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它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專門研究的課題,也不是這篇短文里所能說清楚的。
唐卡小史
可以肯定的是,唐卡作為藏族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歷史十分悠久。從距今5000多年歷史的卡若文化遺址所發(fā)掘的陶器來看,上面已飾有繩紋和其他花紋,這可能是藏族最早的繪畫藝術。后來又出現了巖畫。它們便是藏族繪畫藝術的胚胎和雛形。
藏族的唐卡與壁畫,有著密切聯(lián)系。繪制在墻上的是壁畫,繪制在布面上的,則稱為唐卡。唐,在藏語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這種藝術形式,將壁畫上的內容展示給更多的群眾。西藏拉薩的三大寺和青海的塔爾寺等地,每逢重要年節(jié),都要舉行隆重的“展佛”活動,將寺院珍藏的巨幅唐卡展示給僧尼大眾和廣大群眾觀看和欣賞。
隨著佛教的傳人,藏族與漢族、印度、尼泊爾等地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多,這給藏族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以深刻的影響。
公元7世紀以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先后人藏,帶來許多工匠和畫師,高度發(fā)達的中原文化和古老的印度文化傳入我國藏族地區(qū),對藏族繪畫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之后,修建了布達拉宮、大昭寺、昌珠寺等大型宮殿和神殿,藏族的繪畫藝術進入了迅速發(fā)展的時期。
在大昭寺、昌珠寺和布達拉宮至今保存有吐蕃時代的壁畫。畫風簡練古樸,色澤單純而厚重,線條簡約而明快,造型準確又略有夸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南昌珠寺的壁畫,繪有藏族歷史上著名的七大賢人之一的入來吉(大約為公元1世紀)時期,伐木燒炭、熬皮制膠,開采金、銀、鐵礦,修渠灌溉,耕種農田等方面的內容。寺內還珍藏著許多佛像和唐卡。相傳這些唐卡是文成公主親自繪制的,因此,藏族人民更加珍視。
從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藏族的唐卡藝術,吸收了古代中原地區(qū)和印度繪畫藝術的精華和特點,但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發(fā)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唐卡不但在立意、構圖、線條的處理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它所運用的顏料,也很有特色。油畫主要用油料,國畫用墨。而唐卡是從青藏高原所特有的有色礦物中提取出的顏料。采用這種顏料最大的好處,一是畫面的立體感強,各種顏色之間反差大,對比強烈;二是不易變質和褪色,能夠使畫面長久保持色澤鮮艷。
幾百年來,尤其在本世紀,隨著藏族人民與國內外各民族之間在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與交往日益增多,唐卡也流傳到全世界,受到國內各民族同胞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積極評價。收藏各個時代、各種流派和風格的唐卡,已成為一種時尚。
唐卡與藏族民間文化
唐卡從內容來講,以宗教題材為主,既有以歌頌和崇拜神山神湖為主要內容的藏族原始古樸的民間宗教,也有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教和后來傳入的佛教。
由于繪制唐卡的畫師大部分來自民間,因此,唐卡藝術又與豐富多彩的藏族民間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表演藏戲的民間藝人們,到農村、牧場演出時,一般都要掛一幅唐東杰布的唐卡畫。唐東杰布是藏族一位著名的高僧,藏傳佛教中噶舉派(因該派修習者多著白色僧衣,俗稱白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同時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相傳是他創(chuàng)造了藏戲藝術,被認為是藏戲的開山鼻祖。藏戲藝人在演出前,總是要首先對著唐東杰布的唐卡畫像,焚香祈禱,一來表示對這位藏戲創(chuàng)始人的感激之情,二來祈求這位高僧保佑演出成功。
一些水平較高、條件較好的藏戲表演團體,還把他們演出的藏戲內容,如《朗色威奔》、《智美袞堆》、《文成公主》等繪制成唐卡,懸掛在廣場,加深觀眾對戲劇內容的印象和理解。
仲唐——《格薩爾》唐卡
唐卡與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更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在沒有出現手抄本和木刻本之前《格薩爾》這部偉大的英雄史詩,主要依靠民間藝人的說唱而得到廣泛的流傳。為了加強說唱時的效果,加深對聽眾的藝術感染力,也為了招徠和吸引更多的聽眾,一些聰明的民間藝人就以《格薩爾》為題材,繪制人物畫和格薩爾故事,說唱時把它們懸掛起來,邊解釋,邊演唱,這就是有關《格薩爾》最早的唐卡畫。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專門的類型 稱作“仲唐”。
“仲”即《格薩爾》故事,唐即唐卡,仲唐就是畫有《格薩爾》內容的唐卡畫。
起初,這種畫是說唱藝人們自己繪制的,當然比較粗糙,但是,隨著藝術實踐的豐富,繪畫的技藝越來越成熟,出現了許多真正的藝術精品,即優(yōu)秀的唐卡畫。
隨著群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對繪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些說唱藝人講故事的水平很高,但他們的畫技卻并不高明;另一些人則相反,故事講得不好,但繪畫技藝卻非常之高超。這樣就在民間出現了一種畫師,藏語叫“拉日娃”,他們專以繪制格薩爾故事和佛經故事謀生。雄偉的英雄史詩《格薩爾》和美麗的唐卡藝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產生了更為強烈的藝術效果。它們都是藏族文化藝術的精品和瑰寶。
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仲唐,要數四川省博物館藏的11幅,這些仲唐一部分為20世紀40年代左右由華西邊疆研究院收集,一部分為劉鄂輝私人捐獻,畫面精美、考究,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而國外無論是博物館或是私人手中,也有大量收藏,富有代表性的當推石泰安先生據此完成的《格薩爾王傳的生平畫卷》。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由國家撥款,集中繪制兩套仲唐。一套由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所《格薩爾》精選本課題組組織,由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qū)的民間畫師繪制的《格薩爾》精選本插圖,共240幅;另一套由西藏社科院組織,配合2002—2003《格薩爾》千周年活動,共21幅。這些仲唐的共同特點是,就單幅來講,能表現《格薩爾》故事中的一個惰節(jié),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匯總起來,又能體現《格薩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情節(jié),成為一部《格薩爾畫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吐蕃王朝時期的西藏
朗日倫贊統(tǒng)一雅魯藏布江的中下游以后,在悉補野部的首邑瓊瓦達孜之外在拉薩河流域建立了一個統(tǒng)治中心,以管理新征服的地區(qū),所以藏文史料說他的兒子松贊干布就出生在拉薩河上游的墨竹工卡的亞倫札對官。[詳細] -
西藏分裂割據時期的歷史
吐蕃王朝崩潰后,從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統(tǒng)一政權,所以史稱分裂割據時期。[詳細] -
元代西藏歷史
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興起,1206年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后,走上了創(chuàng)建中國各地區(qū)和各民族空前大統(tǒng)一的新王朝的道路。在這一歷史巨變過程中,廣大藏族地區(qū)也先后匯入統(tǒng)一的洪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