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訊 今年84歲的益西卓瑪,曾經是一名進軍西藏的十八軍女戰(zhàn)士。1951年,16歲的她在四川巴塘參加了十八軍,在風雪千里西進的征途中,翻雪山、蹚冰河、修公路……經歷了艱苦卓絕的行軍路,于1951年9月9日抵達拉薩。
圖為20世紀50年代初,西藏街頭乞討的婦女兒童。翻拍:李元梅
圖為益西卓瑪接受中國西藏網(wǎng)采訪。攝影:王媛媛
1951年11月5日,益西卓瑪所在的十八軍五十二師文工隊,奉命配合戰(zhàn)斗部隊繼續(xù)向西挺進,11月15日進抵江孜,進城時還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
在江孜期間,益西卓瑪曾經多次走進帕拉莊園,回憶起當時的親眼所見,84歲的她禁不住咬牙慨嘆:“農奴主真的是壞得很!”
圖為農奴生了孩子,被迫前往農奴主那里登記,交納“人頭稅”,并從此定為終身農奴。翻拍:李元梅
50年代初的西藏還沒有進行民主改革,封建農奴制、封建莊園制還普遍存在。著名新聞攝影家陳宗烈曾回憶說,當時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兩岸莊園遍地。帕拉莊園便是其中之一。
說起帕拉莊園,有兩個觸目驚心的細節(jié),讓益西卓瑪記憶猶新。
一天,益西卓瑪在拜訪帕拉莊園夫人時看到,一位農奴婦女在給孩子喂奶時,用一塊布遮著孩子的臉。益西卓瑪很是不解,上前一問才知,原來孩子在吃奶時,一旦看到媽媽的臉,便會停下。喂奶的時間有限,為了讓娃娃吃飽,那位婦女只好把他的臉遮上。農奴沒有人身自由,若是過了喂奶時間,孩子因為沒吃飽而哭鬧,母親不能去抱。
圖為被處以斷手刑的牧民貝姆洪貞。翻拍:李元梅
后來,在江孜統(tǒng)戰(zhàn)部安排下,帕拉莊園農奴主來到內地參觀。見到內地的幼兒園之后,農奴主也在自家莊園里辦起了“幼兒園”。益西卓瑪回憶起自己所見的景象:“農奴的孩子們被關在‘幼兒園’大院里,小的幾個月,大的幾歲,因為沒人照看。”
親眼見到農奴們非人的苦難生活,讓益西卓瑪明白了解放西藏的意義,更加堅定了建設一個幸福美麗新西藏的信念,而她的大半生也奉獻給了西藏的建設事業(yè)。(中國西藏網(wǎng) 記者/李元梅 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