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日前,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鄭度作客“青藏高原科學大講堂”,分享青藏高原科考歷程?,F(xiàn)場有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的近200位科研人員參與。
作為第一次青藏科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鄭度從青藏科考歷程、研究進展、體制文化創(chuàng)新、青藏精神內涵等方面分享了科考經歷和感悟。
圖為鄭度院士在青藏高原
作為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地域單元,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晚近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對高原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考歷程:成為青藏科考的“探路者”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對青藏高原環(huán)境和資源的調查考察極為重視,要求查明并評價高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探討自然災害及其防治,以適應高原建設的需要。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已經有對西藏東部和中部、青海和甘肅的祁連山、柴達木盆地、昆侖山、珠穆朗瑪峰地區(qū)、橫斷山區(qū)及西藏中南部的考察,1966年至1968年,曾參加過祁連山考察的鄭度加入中科院西藏科考隊從事珠峰地區(qū)科考和研究工作,和來自全國23個單位、近30個學科的科技工作者一起成為青藏科考的“探路者”之一。
1973年,鄭度加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參與了為期4年的西藏綜合科學考察工作。該階段的綜合科考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補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多項空白。上世紀80年代,科考隊開展了對橫斷山區(qū)、南迦巴瓦峰地區(qū)、喀喇昆侖——昆侖山地區(qū)、可可西里地區(qū)的綜合科學考察,其中,鄭度負責具體組織了喀喇昆侖——昆侖山的綜合科考研究。
鄭度展示的一張青藏科考路線圖里,科考路線如同一張密織的網,鋪開在青藏高原上。近25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之上,在上世紀探測設備、觀測手段和通訊技術并不發(fā)達的年代,難以想象科考隊員們用腳步丈量高原 “摸家底”的難度。
談到青藏科考的成果,鄭度總結了四個主要的方面,一是高原隆起與環(huán)境演化,包括對高原隆起過程的不同觀點、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影響、青藏高原隆起的環(huán)境效應、青藏高原有無大冰蓋、羌塘高原古湖岸線演變等;二是垂直帶類型分布模式,包括青藏高原大陸性垂直自然帶譜系統(tǒng)、青藏高原季風性垂直帶譜、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帶類型分布模式、森林上限與雪線的分布規(guī)律等;三是獨特的生態(tài)景觀格局,例如干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帶、寒冷干旱核心區(qū)域等;四是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帶。
鄭度表示, 青藏科考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體制文化的創(chuàng)新。首先就表現(xiàn)在國家支持、部隊和地方協(xié)助。上世紀50至70年代,國家經濟還比較困難的條件下,仍積極支持對高原的基礎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也以各種形式積極支持對高原的基礎研究工作;1990年代科技部將青藏高原研究列入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地方政府、部隊和當?shù)厝罕妼η嗖馗咴目茖W考察研究,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其次是開放、聯(lián)合、流動的體制。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伍是由來自不同部門的科研人員組成,既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也有來自生產部門和地方有關單位的;考察隊領導、學科組長或課題組負責人均分別由能夠團結協(xié)作、有組織能力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擔任;在科研人員的結構組成上,重視老中青相結合,將繼承和創(chuàng)新很好結合起來。第三是氛圍寬松、鼓勵學術爭鳴。青藏高原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圈層系統(tǒng),學者們的觀點不同、認識有別,是客觀存在的;對高原夷平面與隆升時代的觀點不一,不同觀點的學者坐在一起,探討存在的分歧和進一步研究的思路,促進了深化探索;對第四紀是否存在大冰蓋也有相左的認識,在1990年代我們邀請德國科學家?guī)炖眨∕.Kuhle)與會,闡述他的大冰蓋觀點,這有利于科學問題的探索和研究的深入。第五是走向世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使我們了解國際上的最新研究進展,開拓研究視野;借助對方的資金、設備,收集到更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數(shù)據(jù)和樣品;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實驗室條件,掌握新的方法手段,提高分析測試質量和效率;通過到毗鄰地區(qū)和全球高山區(qū)域去考察,有利于互相比較,加強宏觀整體的綜合研究。國際合作需要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對等”“互利”原則,因此,早在中法商討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科學考察合作時候,時任中科院資環(huán)局局長的孫樞同志建議:合作研究需要跨越之前局限于地質領域的框框,還應該把地理、生物和生態(tài)等學科納入;而且,無論涉及多少學科,中法雙方都應該有匹配的參與人員,實行一對一制,這樣有助于專業(yè)交流,提高科研產出,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出各自的科學家。1989-1990年中法西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科學考察,是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國際合作,首次提出了“一對一”的合作模式,促進了1992年“喀喇昆侖-昆侖山地區(qū)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這也是繼1980年第一次青藏高原國際研討會后召開的第二次國際會議。
科考進行時:二次科考
鄭度表示,正是那些瞄準前沿的創(chuàng)新意識立足實地的辛勤工作、大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思想、重視建設需求的務實原則以及獻身高原科學事業(yè)的崇高精神,使幾代科學家匯集在青藏高原研究的旗幟下,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青藏效應”,使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研究事業(yè)得以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對于蘊藏在“青藏效應”中的精神內涵,鄭度認為,一是創(chuàng)新意識,瞄準國際前沿;二是立足實地,取得原創(chuàng)數(shù)據(jù);三是提倡協(xié)作,加強綜合集成;四是結合實際,服務高原建設;五是持之以恒,獻身青藏事業(yè)。
青藏高原地區(qū)自然條件嚴酷,高寒缺氧、輻射強烈??瓶缄爢T常常面臨身體不適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的考驗,長期外出也為家庭生活帶來不便。鄭度分享道,“但是我們的廣大科考成員熱愛高原科考事業(yè),不畏艱難險阻,執(zhí)著追求。即使遇到困難,曾身處險境,我們科考隊相約,回家通常也不吐露,免得家人擔心。”
“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郁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舟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這種牦牛精神正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追求?!苯枭飳W家夏武平先生為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研究站的題詞所寫,鄭度用牦牛精神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書寫新時代科考篇章。
大規(guī)模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完成近30年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于2017年8月啟動,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姚檀棟院士擔任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姚檀棟表示,鄭度院士的分享“從科考的具體環(huán)節(jié)談到研究成果,又提出對青藏精神內涵的思考,對大家而言是一堂寶貴的實習課、研究課,更是精神傳承課?!?/p>
“青藏高原科學大講堂”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青藏高原地球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聯(lián)合舉辦,目前已連續(xù)舉辦28期,集學術前沿報告會、科學研究經驗分享會于一體,吸引大量科研人員參與。(中國西藏網 文/周蕾蕾 戴玉鳳 圖片由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