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五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來說,4年零8個多月顯得尤為短暫;
對于543.68萬公里的公路總里程來說,4360公里也許不算漫長。
但若將鏡頭拉回70年前,拉薩城在初冬迎來一場注定會被載入史冊的慶祝典禮,人們便會從那歡欣鼓舞的景象中認識到這些數(shù)字所代表的重要意義。12月25日這天,布達拉宮前數(shù)萬名各族群眾載歌載舞,將鮮花和一條條潔白的哈達獻給筑路勇士們,汽車有史以來第一次開進了拉薩城,結束了西藏幾千年來不通公路、沒有汽車的歷史。
毛澤東主席特為題詞:“慶??挡亍⑶嗖貎晒返耐ㄜ?,鞏固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就在3個多月前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的概念。毛澤東主席在致開幕詞時宣布: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nèi),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yè)化的具有高度現(xiàn)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彼時,兩路猶如一雙有力的臂膀,將雪域高原與祖國大家庭緊緊連在一起,未來發(fā)展之路從未如此豁然而堅定。
圖為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 攝影:陸江
(一)
“不怕困難不怕險阻,管你崇山峻嶺、雪山草地,我們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沒有人民解放軍通不過的道路。”
“我是走路到的西藏?!?/p>
“我也是?!?/p>
“我是十八軍的!”
“我也是十八軍的!”
“我是十八軍五十三師?!?/p>
“我也是?!?/p>
“彭家英!她是我們的班長!我們的老班長!”
當95歲的女兵閆家琪與96歲的老班長彭家英時隔74年再相遇時,同為首批進藏女兵的兩位老人熱淚盈眶,緊緊擁抱在一起。
“解放軍,鐵打的漢,下決心,堅如鋼,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兩位老人互敬軍禮,手挽手唱起《歌唱二郎山》,仿佛回到了那段并肩戰(zhàn)斗的崢嶸歲月。
沼澤、凍土、雪崩、塌方,
鐵鑿、鋸子、鏟子、鋼釬,
代餐粉、吃野菜、喝雪水,
氣候惡劣、地勢險峻、技術落后、工具原始、后勤補給不足……這是筑路戰(zhàn)士們曾經(jīng)的集體記憶。在沒有參與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之前,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西藏只是一個遙遠的地理概念,如今,數(shù)不清的重重障礙橫亙眼前,一切都如此真實而殘酷。
祖國需要、邊疆建設需要、各族同胞需要,英勇頑強的戰(zhàn)士們沒有退縮半步,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途,并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與建設熱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因艱難險阻所激發(fā)出的巨大精神力量轉化為創(chuàng)造筑路奇跡的強大動力,勝利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若把這一人類筑路史上的奇跡濃縮為一卷長長的膠片,定格的無數(shù)瞬間,都記錄著他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懷著粉碎西方勢力企圖策動“西藏獨立”陰謀的決心,將汗水、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奉獻在雪域高原的人生特寫。
記憶中,是在十八軍進軍西藏動員大會上,張國華軍長“背女進藏”的義無反顧;慕生忠將軍以“愿死在戰(zhàn)斗崗位上”的信念帶領筑路大軍攻克昆侖天險;為打通雀兒山而光榮犧牲的張福林戰(zhàn)士曾在日記中寫下“祖國需要我,步兵變工兵”,口袋里的四元五角錢是他此生上交的最后一筆黨費;曾經(jīng)的“駝娃子”“駱駝客”在完成運輸物資進藏任務后,成為沖鋒在前的修路民工;還有身殘志堅的“千錘英雄”楊海銀、“渡江英雄”李文炎……
記憶中,是叮叮當當?shù)拈_鑿聲響徹天際,一錘一錘地打、一鏟一鏟地挖,是一位位筑路英雄、一件件感人事跡、一處處標語口號……
如今,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已滿頭銀發(fā)、步履微顫,但只要聊起西藏,他們眼里就有了光。也許正如作家高平說的那樣,“我把青春獻給了西藏,西藏也給了我永久的青春。”
不變的是,“兩路”精神跨越70年時空仍在回響、依然滾燙。作為公路建設的延續(xù)和保障,在養(yǎng)護路工人的集體記憶中,是從小跟著父母在工地上鋪沙、補油,是車輛汽笛聲和行駛而過的風嘯聲,是日復一日的酷暑嚴寒,是雨雪風沙烈日、辛勞枯燥孤寂,是父輩們養(yǎng)護作業(yè)用的手扶拖拉機已被機械化設備替代,是憑著“他們都能堅持,我也能”的信念堅守崗位奉獻、一生一世一件事。
他們的話如此樸實,“我就想好好把這條路養(yǎng)好,保障公路的暢通?!薄翱嘁惨?!苦盡甘來!”“我家?guī)状硕夹薰贰釔酃?,這是責任,也是生活。”“只要路面暢通,我就感覺心里都是亮的?!?/p>
70年來,在公路改造、整治和養(yǎng)護過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持前輩開拓者的精神,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忠誠、使命與擔當,讓獨屬“天路”的風景耀眼鮮亮。
(二)
“這兩條公路修成,表現(xiàn)了我們各族人民親密團結的偉大力量;通過這兩條公路將使我們藏族人民和全國各兄弟民族更加團結;同時也為我們在各兄弟民族的支持和幫助下建設繁榮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增加了勝利的信心?!?/p>
據(jù)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計算,僅修筑康藏公路,“除去參加筑路的人民解放軍的給養(yǎng)被服等項,建設這條路的費用,如果折合成五千元(舊幣)一張的人民幣,每行一張,排成九行,可以從北京的天安門,一直到拉薩的布達拉宮……”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在國家經(jīng)濟極其困難的時刻,黨中央毅然作出了進軍西藏、修筑進藏公路的戰(zhàn)略決策。
“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敝反筌娍朔f難的勇氣和士氣被鼓舞起來了。
天叫“囊木”,地叫“薩”,天上星星叫“嘎瑪”……行軍路上,大家捧著紙張粗糙的課本學藏文,他們尊重藏族群眾的風俗和信仰,即使斷炊斷糧也絕不拿群眾的糧食,他們將藏族民工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送醫(yī)送藥、關心幫助、傳授技能……解放軍模范執(zhí)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和群眾路線,徹底轉變了藏族群眾對進藏軍隊的傳統(tǒng)印象,獲得了百姓的衷心愛戴與擁護,被親切地稱為“金珠瑪米”。
“哈達不要多,只要一條潔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多,只要結識一個解放軍就好?!边@首當時廣為傳頌的民歌,道出了群眾對“藏族人民的知心人”的深厚感情。各族群眾克服重重困難,與解放軍并肩攜手,修路架橋,支援解放軍進藏的運輸模范曲梅巴珍,認定解放軍是天底下最好的人,頂風冒雪、日夜不息趕著牦牛為其運送糧食物資。加之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廣泛物資支援,讓綿亙的鑿艱越險之路始終交織著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的深厚情誼與澎湃力量,亦如70年來的發(fā)展之路,因沁潤著民族團結之力,始終一往無前。
“……巍巍高原,兩路貫通。北京拉薩,緊密相連。兄弟情誼,親密無間……”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碑文上,永久銘刻著那段軍民一家、團結奮斗的歲月。
“戰(zhàn)風雪,斗嚴寒,常年戰(zhàn)斗在青藏線,各族兄弟團結緊,我們是高原護路人……”《青藏公路之歌》仍在一代代傳唱,一唱就是一輩子。
(三)
“……在他們看來,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當艱苦和困難被克服以后,勝利和光榮就來迎接他們了?!?/p>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夢想。戰(zhàn)士們曾多么滿懷憧憬與期許,他們深深知道,打通進藏的交通“大動脈”,將會帶來何等翻天覆地的變革;只要筑起“天路”,關山阻隔再也無法擋住發(fā)展的步伐。
于是,一場關于夢想的傳遞,一場跨越70年仍澎湃不已的壯志情懷的接力就此開啟。一代又一代、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正是靠著先輩們精神的鼓舞,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奮斗不息,讓夢想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
川藏、青藏主干公路全線通車以后,為保障公路暢通、改善行車條件,多次進行了改擴建,公路建設者和科研工作者攻克了多年凍土公路、橋梁建設和養(yǎng)護等多項技術難題,實現(xiàn)了川藏、青藏公路全部黑色化;西藏公路通車里程達12.33萬公里,全國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縣城墨脫縣、全區(qū)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鄉(xiāng)鎮(zhèn)甘登鄉(xiāng)通了公路;截至2023年底,西藏全區(qū)農(nóng)村公路通車里程達9.3萬公里,具備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公路通車率均為100%;青藏鐵路的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圓了中國人期待百年的西藏鐵路夢;拉薩至日喀則鐵路(拉日鐵路)的開通運營,使得從拉薩至日喀則全程只需3小時,極大地改善了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經(jīng)過一代代航空建設者接續(xù)奮斗,“世界屋脊”之上終于架起了聯(lián)通世界的“空中金橋”……
闊步邁入新時代,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wǎng)絡,極大地促進了兩路沿線地區(qū)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繁榮、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
未來已來!
未來可期!
(四)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p>
晨羲載曜,萬物咸睹。
自十余萬筑路勇士在“世界屋脊”創(chuàng)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至今已有70年;自1954年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起,至今已有70年。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但精神內(nèi)核從未改變。雪域高原上逶迤向前伸展的川藏、青藏公路,如不朽的豐碑,向世人昭示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如今,無數(shù)養(yǎng)路人、郵政人等交通建設者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豐富著“兩路”精神。位于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的“天下第一道班”,年平均氣溫-8℃,最低達到-40℃,變化的是基礎設施和生產(chǎn)生活條件,不變的是幾代護路職工堅守的初心和以路為家的信念;“雪線郵路的幸福使者”其美多吉,30多年來駕駛郵車往返于甘孜至德格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線郵路上,將來自黨中央的聲音、祖國四面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用真情奉獻為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曾是川藏公路雀兒山五道班班長的陳德華,20多年來帶領道班堅持戰(zhàn)斗在三千里川藏線海拔最高的道班上,被當?shù)厝罕娮u為雪域高原的“鋪路石”和川藏公路的“生命守護神”;“線路醫(yī)生”于本蕃堅守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站區(qū),用工作“零誤差”保障青藏鐵路安全暢通;三代薪火相傳的青藏公路凍土科研團隊矢志攻堅,科研成果在西藏、青海等地公路建設中得到全面推廣應用;還有子承父業(yè),不畏天災迎難上,甘當路石保暢通的西藏道班養(yǎng)護工人扎西林具……
在一代又一代交通人身上,我們看到“兩路”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看到他們努力當好中國式現(xiàn)代化開路先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看到美好愿景正在不斷成為現(xiàn)實。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強調(diào)新形勢下,要繼續(xù)弘揚“兩路”精神,養(yǎng)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從孕育、鑄就到深深扎根,再到傲然綻放,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追求,并深深熔鑄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坐標之上的“兩路”精神,激勵鼓舞著一代代建設者接力書寫雪域高原上的人間奇跡;同時,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生動實踐也為“兩路”精神注入新時代特質(zhì)與內(nèi)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歷史征程中迸發(fā)出更強勁的生機與活力。
兩路,鋪下的是道路,樹立的是豐碑,凝聚的是民心。
兩路將通向哪里?
通向的是又一場搏急流險灘、過崇山峻嶺的酣暢實干;
通向的是雪域高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歷史新篇;
通向的是每一位奮斗者,讓點點星光匯聚成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和磅礴偉力;
通向的是,必如我們所愿的,明日之中國?。ㄔ目d于《中國西藏》漢文版雜志2024年第6期 吳建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