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讀書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應邀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做“人圖領(lǐng)讀者”講座。在這次講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導的主張:人生太短,好書太多,要讀經(jīng)典。
在講座結(jié)束后的互動階段,有位同學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她說:“您說要讀經(jīng)典,但我有一個困惑,為什么在讀了之后,我常常感覺不到這些經(jīng)典書目對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實用圖書之后就會覺得很有用。我該怎樣去面對這樣的困境?”
這似乎是許多大學生的閱讀困惑,我想用一種比喻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學生而言,如果把閱讀簡單分類,大體上有三種。第一類是大家平時學習時所常用的教材與專業(yè)性書籍;第二類是日常的實用性書籍;第三類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史哲類的書籍,包括文學、藝術(shù)、哲學、歷史等著作。人們通常所說和我所強調(diào)的要閱讀經(jīng)典,大多指的是這里的第三類文史哲著作。這類著述經(jīng)過時光荏苒而流傳下來且被人們廣泛接受,一般稱之為經(jīng)典。第一、二類書籍固然經(jīng)常能夠讓人感到其實用價值,但第三類經(jīng)典著作才是彰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最佳范例。
對此,我有個比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態(tài)。那么您感受到這三頓飯中,哪一頓對您的成長有特別明顯的實用價值了嗎?我想,也許會有。但即便如此,一頓飯的重要性,也是相對于個人感覺以及自己的身體健康來說的,至于具體的實用價值,其實很難說清楚。
記得楊絳先生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拔母铩睍r期,錢鐘書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边M行思想改造。當時被分配到一個小窩棚。楊絳先生指著這個窩棚問錢鐘書先生:“可否終老于此?”錢鐘書先生回答:“沒有書讀?!笔堑?,沒有書讀,無疑將是人生終老于此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個問題也有可能變成生活中無法忍受的其他難題。但如果有書讀,那么,即使終老于蝸居似乎也不成問題。
作為學生,既要讀知識性很強的教材或者專業(yè)書籍,同時,也要讀各種各樣可以讓自己增長智慧、豐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類的著述。這類著述往往不會像教材、專業(yè)書籍或者實用性圖書那般,讓一個人讀完之后感到學到了某種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們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無疑將會起到難以覺察到的重要作用。
讀書,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的日常閱讀,恰如一日三餐。讀書,就該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讀書,也該像呼吸空氣般吐故納新不知不覺。但正是這樣自然而然、吐故納新的閱讀,成就了人們的成長,改變了讀書人的命運,見證了人類的進步。
閱讀經(jīng)典,總有一種無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閱讀中,人們聆聽來自古代傳統(tǒng)的空谷足音,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喜怒哀樂,從而幫助人們反思當下,堅定信念放眼未來。
其實,“世界讀書日”的目的,并非號召人們要在這一天去讀書,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們:讀書,要與人生與生活相伴,如影隨形。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
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論和現(xiàn)實基礎(chǔ)
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但不是外國入侵,而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更替。 [詳細] -
歷史文化名城不能變成“歷史文化傷城”
日前,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國家文物局通報批評了保護不力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聊城、山西大同、河南洛陽、陜西韓城、黑龍江哈爾濱等榜上有名。[詳細] -
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堅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
”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堅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內(nèi)在要求,是堅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的迫切需要。[詳細] -
理論工作者要為新時代建功立業(y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shù)家、理論家,文藝創(chuàng)作、學術(shù)創(chuàng)新?lián)碛袩o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lǐng)風尚。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