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撇開家庭這一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國家建構無以生成,沒有家就沒有國;而偏離國家肌體對家庭的強大支撐,家便難以為繼,沒有國便沒有家。這是最樸素的家國關系,維系其精神紐帶的是始終伴隨其中的家國情懷。家國關系的形成、鞏固、升華離不開家國情懷的涵養(yǎng)和調適。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建構社會成員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情感基礎,是開展愛國主義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教育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思想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根植中華民族文化沃土,涵養(yǎng)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源于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格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提倡將家與國從整體上進行關系建構,始終認為家是組成國的基本單元和細胞,國是千萬家的倫理組合和共同利益體,總是把愛家與愛國、齊家與治國相提并論,所謂“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這種將個人與家庭、家庭與社會、社會與國家一同建構的理念,生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價值邏輯,勾勒出了中國人家國情懷的獨特精神譜系。把家國情懷放置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框架內進行價值設定,主張“先國后家、為國而家”,當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fā)生矛盾不可兩得時,把倡導并踐行舍小家保國家作為個體最大的“孝”和對國家的最大的“忠”,這種價值觀念滲血融思、根深蒂固。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便是最好明證。中華民族這種特有的家國情懷,充分體現了在中華民族內部關系中“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彰顯了國重于家、先國后家的價值遵循,建構了中國人既重二者結合又尚國家民族大義的價值取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和合”,倡導“和而不同”,這種“和合”思想與“和而不同”的理念所內蘊的家國情懷,不僅將愛國主義作為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始終將人類情懷置身其中。中國人始終認為,文明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強調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對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后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塑造新時代民族精神,培育家國情懷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個民族有無凝聚力、向心力、戰(zhàn)斗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國家重視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就能凝心聚力、精神振奮,各項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忽視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只會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yè)都難以搞好。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生產實踐融合發(fā)展中所孕育的共同情感,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和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是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不竭動力。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全過程。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要進一步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體地說,最根本的是要唱響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相統(tǒng)一的主旋律,使“四個意識”在各個領域得以落細、落小、落實,鞏固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筑牢“守正、創(chuàng)新、自信、進取”的精神之基。
塑造新時代民族精神,還要立足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確處理好民族立場和人類情懷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應引領中國人民以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為價值標準,筑牢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基石,使愛國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堅定信仰和自覺行動。另一方面,還應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大視野出發(fā),在文化交流互鑒中,把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中華文化的人類情懷與世界發(fā)展的普遍情懷有機整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讓中國經驗更具世界意義。
(作者:李振躍,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生動的教材 巨大的激勵
近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同時出版,在全國發(fā)行?!巴ㄟ^認真閱讀《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兩本書,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謀劃能力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詳細] -
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群眾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詳細] -
治理之道: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維系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詳細]